香港中評社10月14日文章,原題:美國“聯印製華”戰略不可行
9月3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與印度總理莫迪舉行了雙邊會晤,這是印度新任總理與首次美國總統的首次正式“握手”。美、印雙方誓言將擴大和深化兩國的戰略夥伴關係,承諾擴大和深化防務、經濟、能源、氣候變化以及全球和地區問題上的合作。加強在安全與反恐領域的合作;印度也將在全球秩序中,包括改革後的安理會承擔更多責任。美、印兩國隨後發表了聯合聲明,決定將美印防務合作框架協議延長10年,加大政治軍事對話,探討包括出口許可、防務合作、戰略合作在內的各種問題。聯合聲明還指出美國和印度將建立變革性的關係,成為21世紀可相互信賴的合作夥伴。使美印關係成為國際社會的楷模。
印度的戰略重要性對維護亞太平衡非常重要。印度和日本走近,以及中國和印度之間的衝突表明,亞太地區的權力版圖正在發生變化,這可促使印度在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中發揮重要作用。美國認為:印度“作為朋友和夥伴國”的崛起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美國一直熱衷於與印度擴大商業與安全聯繫,希望印度能作為美國抗衡中國的一股力量;奧巴馬也支援印度申請加入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美國願意擴大和深化美印全方位的合作。但是,美國“聯印製華”戰略既不現實,也不可行。
首先,美國與印度之間在國家戰略方面存在著重大分歧,莫迪就任總理以來反覆強調發展經濟是印度的首要任務,即使印美拉近距離,印度也難以成為美國“聯印製華”戰略的一環。印度既無意願、也無能力扮演制衡中國的力量。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包括政治、經濟、安全三個主要方面,而印度目前難以有效融入其中任何一個。而且,現實主義政治説明美國絕不會給自己在亞洲再製造另一個競爭對手,這不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美印關係至今都無法達到奧巴馬在2010年所宣稱的,是“21世紀最關鍵的夥伴關係之一”。
其次,在政治上,儘管美印關係處於發展階段,但仍存在著諸多脆弱性和不確定性。雖然美、印兩國在2005年7月宣佈正式建立全球夥伴關係。而且在2010年啟動了戰略對話機制。但2013年底發生的印度外交官在美國被捕引發的外交風波導致了兩國關係一度急劇惡化。在短期內,印度不可能成為美國“聯印製華”戰略的主要支撐。
第三,在外交上,儘管美國想盡一切辦法拉攏印度,成為制衡中國的一枚棋子,但印度是一個帶有強烈民族主義色彩的國家,印度不會犧牲本國利益與美國共同遏制中國。“不結盟”是印度對外戰略的主導思想。而且“不結盟”已成為印度外交戰略的基礎。另外,冷戰結束以來,印度積極推行全方位的大國外交戰略,印度的外交戰略中的“大國平衡”思想,就是利用大國間的矛盾,在大國之間左右逢源、以實現本國利益最大化。而且,印度在優先發展與美關係的同時,也高度重視印中關係。目前儘管邊界問題尚未解決,但不會影響印中關係發展的大局。
第四,在安全上,美、印兩國防務合作也存在著低品質水準和失調問題。美、印兩國防務合作始終處於在較低層次展開的水準,美國與印度的軍事合作一直集中在武器供應和軍備建設層面,美國從來也沒有把與印度的安全合作列入其對外戰略的重點。儘管美印之間早在2005年就簽署了民用核能合作協議,但美國一直要求印度修改核能責任法,雖然該問題談判兩年了,至今沒有任何突破性的進展。
第五,印度獨立以來,主張經濟合作,以經濟發展提升國家地位。印度要崛起,與美國相比,在經濟上更需要中國的幫助和支援,與中國合作是印度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而且,印度有望與美國加強經貿合作,卻無法加入美國亞太戰略的重要經濟議程。印美已建立經濟金融夥伴關係。此次莫迪訪美的重要任務之一是推進印度經濟復蘇計劃。莫迪此訪主要是赴美招商引資,引進更多的美國企業來印度投資。印度對進口資訊和通信技術産品提高關稅,並制定“繁瑣的”新檢測要求。這些成為制約美國商業出口印度的阻礙。“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已成為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在經濟領域的重要內涵,美國正試圖以TPP為基礎主導亞太自貿區建設。印度並沒有受邀加入這一談判進程。
因此,莫迪訪美不可能使印度成為美國“聯印製華”戰略的一環,美、印兩國在對華問題上可以各取所需,卻難以一拍即合。美國的“聯印製華”戰略既無實質性內容,美、印之間在此戰略實施上並無交集,又缺乏彼此充分的戰略互信,雖然迎合了國外某些媒體反華的胃口,但最終將不得不成為一種理論上的“空談”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