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某些軍旅劇一味追求眼球效應 有負面影響

時間:2014-10-11 08:51   來源:解放軍報

  從《突出重圍》開啟的新紀元到《士兵突擊》《火藍刀鋒》等掀起的收視熱,經過10多年的蓬勃發展,中國軍旅電視劇已成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強國強軍正能量的生力軍。

  然而,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作為中國影視産業的風向標,在今年中國電視劇春季推薦會上,被推薦的軍旅劇總體數量明顯減少。是國家廣電部門發佈施行“一劇兩星”制度帶來的行業調整,還是軍旅劇創作發展中存在亟待改進的地方?帶著這些疑問,記者專程採訪了資深軍旅影視劇策劃人、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電視製片委員會副會長李洋。

  記者:您怎麼看在今年“春推會”上軍旅劇面臨的尷尬局面和“一劇兩星”制度給其生産和播出造成的影響?

  李洋:在今年的“春推會”上,在軍事題材影視劇這個品種中,佔主體的依然是抗戰劇,這是出品方普遍瞄準明年抗戰勝利70週年這個重大紀念日的緣故。然而,被推介的現實題材軍旅劇則少得可憐,預售中的劇目只有成都軍區政治部宣傳部與江蘇幸福藍海集團合作推出的《8848》和海軍政治部宣傳部與浙江電影集團合作的《心戰分隊》。

  據粗略統計,去年全國電視臺的軍旅劇播出情況令人擔憂:江蘇、北京、深圳等8個電視臺全年只播出過1部,青海、西藏、內蒙等電視臺全年無1部新劇可播,央視全年也沒有購買1部軍旅劇,可見,軍旅劇在電視行業中正被逐漸邊緣化。時代在變,環境在變,電視文化生態在變,我們要麼主動應對,要麼陣地失守。

  從以前的“四星聯播”到明年1月1日即將實行的“一劇兩星”制度(即同一部電視劇每晚黃金時段聯播的綜合頻道不得超過兩家,同一部電視劇在衛視綜合頻道每晚黃金時段播出不得超過兩集),播出終端的格局調整變化會很大,我們的播放空間可能因此受影響。不過有一點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就是富有時代性和感染力的優質作品依然不愁播出。

  記者:您曾在文章中表示,戰爭片之所以在世界範圍內久拍不衰,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具有4個優勢:故事的曲折性、動作的驚險性、歷史的神秘性以及人物的英雄氣質。圍繞這些方面的實踐探索,中國近年的軍旅劇創作發展有何得失和啟示?

  李洋:雖然每部成功的軍旅劇路數各有不同,但追求敘事的唯一性,是成功播出並獲得良好口碑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某些軍旅劇一味追求“眼球效應”或“轟動效應”,在情節、形式、技巧上走得過快過偏。比如,對軍隊這一主體的描述越來越社會化,對“練兵打仗”這一核心命題的關注不夠,有的題材和情節重復雷同,缺乏對黨史軍史戰史的深入研究。這樣一來,戲是拍得越來越熱鬧,但作品中的軍人形象和軍事內涵卻越來越模糊化、邊緣化、概念化和輕量化這對我們這樣一支大國軍隊的公共形象塑造和魅力傳播,有著潛在的負面影響。所謂的市場壓力客觀存在,如何在完成有效傳播基礎上堅持主流基調和格調,確實是一個很現實的課題。

  記者:這幾年,《火藍刀鋒》《麻辣女兵》《我是特種兵》系列等軍旅熱播劇,都是聚焦青年軍人的成長,相比較以往年代劇更關注老齡軍人的命運起伏,這種年輕化、偶像化的轉變是否意味著一種創作趨勢?

  李洋:《激情燃燒的歲月》《歷史的天空》《軍人機密》這些年代劇,自2000年初熱播以後,的確引發了軍事題材影視劇創作視點逐漸老齡化的趨勢。《歷史的天空》裏姜大牙從一個米店小夥計成長為一名戰區司令,《激情燃燒的歲月》裏石光榮從革命年代到退休生活,從某種意義上説,他們的性格氣質與命運起伏,正折射出了人民軍隊的發展史,作為一種藝術手法,用家史透視軍史,是軍旅劇必不可少的歷史書寫。

  但是,軍旅劇同時也有一項重要功能,就是告訴社會現在的軍隊在幹什麼。我提倡“軍旅劇要回歸青春”,畢竟青年人才是國家和軍隊的未來與希望,關注青年官兵的成長就是關注軍隊的未來走向,這本身也是拓展軍旅劇受眾面和思想力的不二選擇。從實際情況看,從早年的《紅十字方隊》到2004年以來《士兵突擊》《第五空間》《國防生》《我是特種兵》等一系列青春作品的亮相,的確吸引了眾多社會青年對於國防和軍隊的持續關注。

  記者:作為軍旅題材影視劇的資深製作人,聽説您今年策劃監製了《8848》《24道拐》《打虎親兄弟》《白刃戰》《雷霆女兵》《叢林兵王》《蘇菲的世界》《少哉的二戰》等不少新片。其中的《勇士之城》和《第一傘兵隊》于5月底和9月中旬在全國首播後,也取得了不俗的收視率。您認為軍旅影視劇創新突破點究竟在哪?

  李洋:在今年策劃監製的這些作品中,我們盡可能地在題材創意、主題立意和敘事角度上有所創新。比如《勇士之城》的常德保衛戰、《桃花源記》的萬家嶺大捷和《少哉的二戰》的遠征軍,就試圖以主人公的個人視角去表現和思考戰爭。在堅守對國家概念、民族概念、國防概念的深入闡釋前提下,這種創作理念和藝術手法上的嘗試,我覺得是對當下多元化、分眾化影視市場的主動調試和自覺應對。畢竟,適者才能生存,創新才有發展。

  記者:十八大以來,我軍的職能使命、發展模式、官兵精神風貌都發生著重大變化。同時,面對影視産業市場化、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的現狀。面對這樣的雙重背景,如何進一步提升中國軍旅影視劇的思想力和競爭力?

  李洋:我一直覺得,軍旅劇始終在做一件值得驕傲的事,就是用大眾傳媒“復活”人民軍隊的光榮歷史,書寫人民軍隊的精神史記。這些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社會文化思潮的多元化全面呈現,作為資訊時代的大眾媒體,影視産業的某些經濟訴求在不同程度地制約著軍旅劇的文化擔當。面對新挑戰,續寫英雄詩。我想,無論前途如何曲折,也不會影響我們對於人民軍隊的歷史與現實的熱切關注和生動表達。

  當前,在“能打仗、打勝仗”這一根本使命的指引下,軍隊的實戰化、資訊化、聯合化訓練如火如荼,這對軍旅影視劇的創作賦予了新的內涵和視角。如何用藝術的形式去思考戰爭、設計戰爭、表現戰爭,用手中的鏡頭去聚焦基層、描寫官兵、服務部隊,這應該是軍隊影視藝術工作者深入思考和實踐的永恒課題。(張力)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