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宙斯盾”並非無懈可擊 美軍對其改造有大動作

時間:2014-09-17 14:42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宙斯盾”並非無懈可擊

 

“宙斯盾”並非無懈可擊 美軍對其改造有大動作

  ▲宙斯盾防空、反導一體化。

 

“宙斯盾”並非無懈可擊 美軍對其改造有大動作

  “宙斯盾彈道導彈防禦係統”打靶試驗示意圖。

  新聞背景

  近日,印度海軍“金奈”號導彈驅逐艦完成了雷達安裝晉級“神盾艦”,成為世界“盾艦俱樂部”的一員。日本2015年度防衛預算中,也計劃建造2艘宙斯盾艦,以增強導彈防禦能力。然而,很多專家學者認為,被捧為“神盾”的宙斯盾武器係統,在技術水平和作戰性能上,也並非“無懈可擊”。

  所謂“神盾艦”,並不是指軍艦艦身如盾牌般堅韌,而是指軍艦上安裝了“宙斯盾”相控陣防空雷達。安裝了四面陣的相控陣雷達後,軍艦可以偵測來自四面八方的有威脅的飛行器,無論是導彈還是飛機,倣佛構成了一面看不見的“盾牌”。

  世界上擁有“神盾艦”的國家並不多,而艦型更少。目前被稱為“神盾艦”的只有美國海軍“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和“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日本“愛宕”級導彈驅逐艦和“金剛”級導彈驅逐艦、韓國“KDX”導彈驅逐艦、中國052C型導彈驅逐艦這類大型水面艦只,除此之外,英國45型導彈驅逐艦、法意合作生產的“地平線”導彈驅逐艦、德國F-124型導彈護衛艦、俄羅斯22350型導彈護衛艦以及印度的“金奈”號導彈驅逐艦,也屬于“盾艦”這一類型。

  美軍84艘“宙斯盾”大洋遊弋

  相控陣雷達于上世紀60年代初問世。60年代後期,美國為了爭取在世界上第一個推出新一代艦空導彈,以便壓倒前蘇聯“稱霸海上”,在當時雷達技術特別是微波電子元器件水平較低的條件下,第一個研制出用于防空導彈係統的S波段多功能相控陣雷達SPY-1。通過打靶和海試,1983年初開始裝艦服役。這在當時自然是世界最先進水平了,所以一些媒體把它捧為“神盾”。

  事實上,法、意、英以及俄羅斯等國,當時就可能看出宙斯盾在技術上的一些軟肋,他們在上世紀90年代後裝艦服役的設備,是與宙斯盾不同的模式。

  首先是雷達頻段的選擇,法國(如戴高樂航母上的ARABEL雷達)、意大利(如其導彈護衛艦上的EMPAR雷達)、英國(如其海軍的TRIXSAR雷達)和俄羅斯(如其基洛夫巡洋艦的上艦型S-300雷達)則幾乎都採用更高的C波段(6GHz左右)甚至X波段(10GHz左右),以顯著提高跟蹤制導精度。在這些高波段,很容易使天線波束做到1度或更小(此時測角精度可達1毫弧度),而不是宙斯盾的1.8度或更大。同時,一些關鍵技術也有所突破:如天線饋電採用空間饋電方式,而不是宙斯盾的分支饋電,以降低射頻損耗。

  而且,這些國家不強調一部相控陣雷達有多功能,而是將探測、搜索任務交由另一臺S波段的搜索雷達來完成;而C或X波段的相控陣雷達則主要執行跟蹤、制導任務,以有利于大幅度提高係統的整體性能。這一模式,俄羅斯等國家一直沿用至今。

  美國大約也看出宙斯盾的破綻,所以就不斷推出改進型,從A、B、C一直到K。同時也不再強調要求SPY-1雷達多功能,而是將某些任務如照射、指令等交由其它雷達執行(但跟蹤制導仍由SPY-1承擔)。

  按美國的技術水平,對SPY-1雷達作番大改革完全是“小菜一碟”,但為什麼一直沒有大動作?一些專家認為,一則是美國已裝備了84艘宙斯盾艦(22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62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這些艦艇在全世界各大洋遊弋,基本上已能完成美國充當“世界警察”的任務;再則軍費拮據,84艘艦都要提高頻段和更新換代需要天文數字的美元。

  改用主動尋的式艦空導彈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盡管一提起宙斯盾,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其實宙斯盾係統除雷達外,至少還有兩大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是指揮決策與武器管制係統,是整個係統的核心。它接收來自于艦上各雷達、各種電子戰與聲吶等偵測設備的信息,再加上水上、水下與空中的其他傳感器(如預警機,甚至衛星等)經由戰術數據鏈路(如Link-16等)送來的情報,經過自動化的信號處理、目標識別、威脅分析之後,顯示在宙斯盾係統的大型顯示屏幕上,提供給指揮官最即時的情報資料以進行決策。

  武器管制係統轄下除艦空導彈外,還包括魚叉型反艦導彈、近程彈炮結合係統、魚雷發射係統以及反魚雷裝置等。美國軍方資料宣傳,這些電腦作戰係統即使在無人值守情況下,也能根據測出和判別目標的威脅高低程度,自動進行接戰。不過,從1988年7月美國文森號導彈驅逐艦開進伊朗水域內,用宙斯盾艦空導彈係統發射兩枚標準-2導彈,將正在航線上正常飛行的伊朗655航班客機擊落,造成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遇難事件來看,其實際表現與軍方宣傳似乎還大有差距。

  第二就是導彈。早期宙斯盾用的是標準-2導彈,是半主動尋的方式。本世紀後改用美國最引以自豪的標準-3導彈。這種導彈採用主動尋的式雷達導引頭,尤其是它具有直接碰撞殺傷功能,基本上是一種“發射後不管”式導彈(僅在起飛後一小段內尚需SPY-1制導)。實際上,SPY-1雷達在整個係統中作用不斷縮小,而導彈的作用越來越大。

  本世紀初力推宙斯盾反導

  本世紀初開始,美軍對宙斯盾的改造有了大動作。

  首先是採用具有KKV功能的標準-3導彈取代原標準-2導彈,它與宙斯盾係統結合,構成“宙斯盾彈道導彈防禦係統”。美海軍急于大力發展軍艦反導,這是美國國策和軍事戰略所決定的。美國要充當“世界警察”,哪兒有事,就把艦隊開到別人家門口去“叫板”。雖然擁有絕對制空權,不怕對方會對艦隊轟炸,但美軍特別懼怕別人的導彈(尤其是短程彈道導彈)不知何時、從哪個角落來襲擊它的軍艦。

  美海軍多次宣布,新係統靶場攔截試驗獲得很大成功。例如2013年2月、5月和9月,美軍太平洋艦隊的伊利湖巡洋艦宙斯盾彈道導彈防禦4.0係統,利用標準-3導彈,進行了四次攔截彈道導彈試驗,其中9月份一次成功攔截了分離式短程彈道導彈,美軍宣布這是一種最難攔截的導彈。從有關資料看,SPY-1似乎只起到搜索和發現目標的作用。

  從“宙斯盾彈道導彈防禦係統”進行打靶試驗情況來看,在現場還有衛星和預警機等通過Link-16數據鏈為宙斯盾提供目標信息。不過,2013年上半年,美國以應對朝鮮的導彈和核威脅為借口,還在日本海部署了海基X波段雷達作精密跟蹤和攔截。可以看出,美國對單靠“宙斯盾係統”攔截朝鮮的導彈,還並非如他所宣傳的“極有把握”。(郭衍瑩)

  延伸閱讀

  宙斯盾雷達更新換代

  2002年起,美海軍就高調宣布要將SPY-1升級換代成X、S雙波段的新型雷達。具體方案就是將已有的S波段SPY-4廣域搜索用相控陣雷達(雷聲公司生產)和X波段SPY-3制導跟蹤用有源相控陣雷達(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集成在一起。並宣稱這種雙波段雷達已在當時尚未下水的福特號航母和新一代DD(X) 導彈驅逐艦上試驗成功。在2011年美國海軍“海空天展示會”上公布了一張該雙波段雷達的3D想象圖,圖中AN/SPY-3被安排在艦橋較上部分,AN/SPY-4則在它下面。

  2013年10月,美海軍又高調發布了兩條轟動新聞:一是號稱戰鬥力全球最強的福特號超級航母已于當年10月11日下水,二是號稱美國海軍史上最大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DDG1000也于當年10月28日下水。這兩艘艦上,原宙斯盾防空武器係統的S波段SPY-1雷達已正式被X、S雙波段雷達所取代。這似乎說明當年俄羅斯將搜索和跟蹤制導分別由兩臺雷達來承擔的主張(俄羅斯沿用至今)還是大有道理的。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