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和平崛起,正遇到美國領導的同盟體系的阻礙。在中國周邊,存在著美日、美韓、美新、美菲、美澳雙邊或多邊的安全同盟。有的國家在利用與美國的同盟關係,對中國施加壓力,甚至借機謀取利益。這不僅讓中國覺得被欺負,也讓美國一些戰略家感到擔心。在他們看來,“美國真正的不安全因素不是其疆域會遭到入侵,而是同盟關係——尤其是美日同盟——將其拖入地區衝突的風險。”結盟是美國主導世界的基礎,也日漸成為拖累美國的負擔。
美國大規模結盟,是在二戰後的杜魯門時期。結盟幫美國主導全球秩序,使之能與蘇聯分治世界。這種同盟體系本質上是軍事體系。冷戰結束後,世界經濟進入全球化的新階段,可安全框架卻滯留在過去的時代。美國繼續領導北約,維持著一種排他性的安全體系。在過去十幾年裏,美國依靠同盟國的支援打了幾場戰爭,雖贏得了戰場的勝利,卻破壞了世界和平秩序,反恐是越反越恐。而且,最近釣魚島、南海及烏克蘭事件都表明,美國的盟國體系破壞了區域穩定和大國間的均勢,正把世界帶到全面衝突的懸崖邊緣。
其中的根本原因是,美國主導的排他性同盟體系難以容納新興大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安全需求,無法為世界提供安全環境。面對這種已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傳統舊盟,中國該怎麼辦?合縱連橫是國人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對結盟我們並不陌生。是不是也以我劃線、區分敵友,建一個針鋒相對的同盟?這做法看起來有利,卻經不起時代的推敲。
既然排他性的舊式同盟體系無益於世界安全與發展,那就應該摒棄它,而不是模倣它。中國應棄舊盟,締新約,創造新的、更符合世界大勢的國際安全框架。中國領導人在亞信峰會上指出,安全應該是普遍的,不能一個國家安全而其他國家不安全,一部分國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國家不安全。
摒棄舊同盟,就是要反對主導國家利益最大化的不平等秩序,改變非盟即敵的僵化思想,不要把安全體系搞成集團對抗體系,變成備戰、打仗的體系。破舊還需立新。近年來,中國大力推進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建設,與許多國家建立了緊密的戰略合作關係。這其中不少通過簽署法律文件,確定了締約國的權力與義務。就國際法意義而言,共同體也是盟,是一種突出平等合作、互利互惠、安全發展一體、不站隊不排他的新盟。這無疑是對國際安全與發展體制機制的創新,也是營造未來世界格局的大戰略。
這種新盟在國際政治中發揮積極作用,化解了一些衝突。新加坡前外長指出,亞洲國家可以與美國為友,卻不能與中國為敵。這説明,以往同盟中的站隊效應在亞洲開始減弱。烏克蘭事件中,中俄之間的戰略合作關係,維持了大國均勢,對防止事件走向失控有建設性作用。從中可發現,我們的目標並非要與美國主導的同盟體系進行對抗,而是要對舊同盟的絕對權力實現制衡,維持世界和平,實際推進全球多極化的政治和經濟進程。
以合作、建設、包容、綜合為特徵的共同體發展,開始化解傳統同盟體系對抗、排他、獨佔、單一等負面因素,中國推進共同體建設的效果初步顯現。儘管這只是建構國際新秩序的一小步,卻讓我們感到自信。國際政治舞臺上,中國可以走自己的路,不必邯鄲學步。(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 王湘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