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中國空中力量將迎來換裝高峰 殲20小批量産

時間:2014-08-11 09:30   來源:中國軍網

  近日,殲-20的2012號原型機以及被認為是殲-20航電驗證機的改裝型圖-204飛機照片出現在網際網路上,這被認為是殲-20試飛步入快車道的標誌。據外媒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航空工業部門正試飛的新機型達9種之多。如果順利的話,接下來幾年,中國的空中力量將迎來換裝潮。

  “雙20”密集試飛

  據美國航空週刊網站報道,7月26日上午,2012號殲-20在中國西南部一處機場順利首飛,這距上一架2011號首飛僅過去4個多月。分析人士認為,後續小批量生産的原型機將以此為基準,很可能不會再做大的修改,這意味著殲-20原型機進入小批量生産階段,殲-20隨即進入大規模的全面定型試飛階段。

  來自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的報道稱,從去年下半年以來,閻良的2001號殲-20機試飛活動明顯減少,下一階段是對2011號機的試飛。報道稱,衛星圖片為研究殲-20的尺寸提供了很好的視野,殲-20長度、全幅比蘇-33、蘇-27還要長和寬,可見這是一架大型化的多用途殲擊機。

  除了2012號殲-20以外,外界還關注到一架經過改裝的圖-204客機。國外網站上的一張模糊照片顯示,一架編號769、機身印有中國試飛研究院字樣的圖-204,機頭整流罩處被加裝了一個“殲-20機頭”。外媒普遍認為,該機係殲-20的航電試驗機。

  據介紹,隨著資訊化程度的不斷加強,戰鬥機航電系統佔全機比重不斷增加,在四代機中成本約佔50%以上,其複雜程度可見一斑,對其進行測試需要安裝很多測試設備,也需要更多人員,所以這種試飛方式被普遍採用。美國的F-35就通過改裝一架波音客機,發展其航電試驗機,主要用來測試F-35的雷達、電子戰裝置等感測器。而殲-20航電試驗平臺的出現,表明殲-20的試飛進入快車道。

  除了殲-20開始進入大強度試飛以外,運-20運輸機似乎也開始進入更為密集的試飛。近日,世界空軍網站的圖片顯示,運-20第三架原型機換上了灰色涂裝,編號改為783,意味著該機已投入定型試飛,這將加快運-20的研製速度。

  外媒稱,運-20第三架原型機于2013年12月16日首飛,而運-20的第一架原型機于2013年1月26日首飛,第二架原型機則為靜力試驗機。《漢和》稱,運-20雖然不直接參加戰鬥,但其戰略意義不亞於殲-20,除了自身的遠端投送用途以外,還能用於進行空中加油機、大型預警機的改裝等。

  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7月30日報道稱,中國航空工業界迎來2014年試飛高潮,總共9種軍用飛機正在試飛之中。

  文章稱,除了殲-20、運-20外,另一種較重要的型號是殲-16。據稱,殲-16多用途戰鬥機已試飛3年以上,“有可能進行武器軟體修改之後的整合試飛工作”。該機將在隱形機完成踹門任務後,對敵方地面目標實施重點打擊。

  《漢和》稱,類似情況還包括殲-11BS,海空軍都裝備,由於使用不同的武器,有可能依然在閻良基地繼續試飛,用於不同武器的整合測試。殲-10B也可能在閻良試飛。報道稱,一米解析度的衛星圖片很難區分殲-10A與殲-10B。文章分析,殲-10B進行了3年以上的試飛“屬於正常”,因為改動過大,基本上算是全新的設計。殲轟-7B也出現在閻良,今年開始應該更頻繁地試飛,發動機依然是羅-羅公司的斯貝202許可生産型,有可能增加雷達的功能,使用更多複合材料。“殲轟-7B與殲轟-7A沒有重大的氣動外形改變,試飛時間不會太長。顯然是不希望殲轟-7A與殲-16發生衝突,後者更為高檔。”

  《漢和》認為,目前還在試飛的殲-15有可能是雙座型,即使有了殲-15單座機,但雙座的改動並不小,背脊油箱明顯縮短,意味著航程還會受到限制,在俄羅斯,即使出現了蘇-33,蘇-33UB的試飛工作依然進行了3年以上,由此可見,殲-15S的試飛時間可能還需要一年,“也許2015年能完成全部試飛工作”。

  報道稱,在閻良1月間還出現了一架新型預警機進行試飛,雷達整流罩與空警-200有所不同,它應該是更加數字化的空警新系列預警機,“有一種稱呼是空警-500,但沒有得到中國航空工業界人士的直接確認”。香港《亞洲週刊》此前刊文稱,空警-500以運-9作為作業平臺。

  《漢和》稱,目前正在閻良試飛的新型軍用飛機幾乎囊括了所有領域,包括三代半戰鬥機、三代改良多用途戰鬥機、艦載戰鬥機、殲擊轟炸機、大型運輸機、直升機、新型預警機等。出現如此眾多的試飛飛機,可以看出中國對軍事航空工業的投入之大。

  接連突破非偶然

  分析人士指出,飛機研製是一項重大的系統工程,從設計到首飛、從首飛到定型試飛再到設計定型,每個環節都十分重要。這其中,定型試飛主要用來全面鑒定新型飛機是否達到設計技術指標,考核飛機的飛行性能和調整試飛時所採取各種措施的可行性,發現並解決試飛中暴露出來的各種問題,以決定其是否可投入成批生産。

  這對飛機的定型起到的作用不亞於飛機設計本身。從某種程度上講,飛機不僅僅是設計師設計出來的,同時也是試飛員飛出來的。由於現代飛機越來越複雜,需要測試的方面也越來越多,風險大、耗時長。因此,從三代機開始,各國普遍採用了多機並行試飛的模式,不同的飛機試飛不同課目,甚至專門在運輸機的基礎上改裝航電驗證機,以減小試飛週期。

  即便如此,第四代戰鬥機的試飛,各國進行得並不順利。美國的F-22A,如果從YF-22驗證機1990年9月首飛計算,到2005年服役用了15年,F-35的試飛走走停停問題不斷,而俄羅斯的T-50戰鬥機目前擁有5架原型機同時試飛,已試飛了3年以上。美、俄的第四代戰機試飛已充分説明,這種飛機要比以往任何一種飛機都複雜。由此來看,殲-20、運-20不止一架飛機進行試飛再正常不過了,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飛機進入試飛階段。

  有分析認為,從現在的大量新機密集試飛來看,如果進展順利,未來幾年中國的空中力量將再次迎來換裝高峰。專家強調説,中國航空工業的接連突破並非偶然,一方面是外部安全形勢所迫,另一方面則是多年來持續投入、堅持追趕國際先進水準的必然結果。不過,相對於美、俄,中國航空工業總體上仍處於一個追趕者的地位,不加快點速度是無法實現超越的。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