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別總強調72小時黃金救援 不放棄一絲希望

時間:2014-08-07 15:02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來自各方面的救援力量正在積極參與雲南魯甸地震的救災搶險。地震有別於其他災難,必須理性梳理災難救援中的繁雜關係,正確看待主角與配角、黃金72小時等重要關係與概念,才能更好地承擔地震救援這一使命。

  第一,別讓救援者成為主角。地震災難中的被救援者是災難救援的主要對象,是災難救援成功與否的主要標誌,是以人為本科學救助觀的主要體現,故災難救援的主角應該是被救援者。災難救援絕不是救援者給予被救援者的恩賜,更絕不是救援者追逐名和利的市場。誠然,在以往數次地震中,救援過程中譜寫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災難救援詩篇。但不容忽視的是,如果救援者成了主角,那將是對科學救助觀的扭曲。媒體和輿論不妨更多地關注被救援者。

  第二,未來要強化“立體”救援。平面救援通常是由陸路運輸方式開進,在相應災區地域內開展的救援活動;立體救援則是在充分調動多種途徑,包括陸海空三種運輸方式在內的全方位救援活動。在地震災害發生之初,由於通信聯絡、陸路交通中斷,平面救援工作的展開往往會遭遇巨大阻礙,勢必影響各項救援工作的及時推進。

  因此,當人們一方面積極搶修陸路,打通陸上綠色急救通道的同時,另一方面,需要緊急調配啟動空中或水上營救措施,迅速探知災情;並直接將救援器材、食品、醫藥及專業救援隊員空降或水運到地震災區,以協同地面救援履行好綜合立體救援的重任。

  第三,別再強化72小時黃金救援。根據國內外災難救援的現狀,統計學分析顯示在災難發生後72小時內獲救的受災者人數居多,生存概率高,“黃金救援時限”由此而得名。不過,隨著避險知識與技能的普及,人們對災難性事件的預先防範(準備個人應急包等),在災難發生時能夠有效保護自己,諸多案例表明在災難的廢墟中生存的時限被放大延長,超過72小時的“超長救援”時限已成為可能。比如,在孟加拉國的大樓倒塌事件中,一名受困于橫樑和大柱間的女性,因身邊有食物和水在堅持了16天后被成功營救。

  當我們今天不斷強化72小時黃金救援時限這個概念時,有理由擔心受災者會不會放棄等待被救援的希望?非專業性的行政決策者會不會因此而被誤導?這些不利於落實災區以救人為第一的基本要務。災難救援的首要任務是救人,絕不應該僅僅滿足於72小時,超長時限的救援是為受災者創造最大可能生存機會的先決條件。

  地震救援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直接影響到政府的形象與公信力。如何客觀看待歷次災難救援的優劣,摸索出災難救援的內在規律與外在形式,需要人們深入思考歷次災難救援中的得與失,以此推動災難救援全面科學發展。(王立祥 作者是武警總醫院急救醫學中心主任、中華災難醫學分會秘書長)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