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輿論要求中國秀肌肉不理性越強越要冷靜

時間:2014-05-23 17:36   來源:環球時報

  隨著中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坊間開始給中國外交賦予越來越多的使命。在國際上,要求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的聲音日益升溫,一些國家甚至對中國施壓,要求中國明確表態,出錢、出人、出規則,只要中國沒有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就極盡指責批評之能事。在國內也是如此,一些學者和民眾開始按捺不住,動不動就要求中國外交“顯示肌肉”,為國際社會“立規矩”,甚至要在亞洲地區霸一霸,與美國一決雌雄。從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來看,這些都是不冷靜和不理性的聲音。

  的確,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上升,要求中國外交要進行創新,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上不回避責任,奮發有為地推進外交改革,不斷適應作為一個強大國家的身份定位。然而,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外交改革絕非朝夕之功,需要冷靜處理,從長計議。一方面,外交工作攸關國際國內大局,是一個無風三尺浪的地方,一絲一毫的變化都會引發一連串難以預測的反應,搞不好反而自亂陣腳。另一方面,片面強調出奇不意和朝令夕改,會引發各方對中國的恐懼,甚至造成外交和戰略全局上的被動。

  大國要有堅不可摧的戰略定力,要逐步讓國際社會適應一個可預期的“強外交”,要比令人一頭霧水的“奇外交”有利得多。環顧世界,大國和強國都普遍強調戰略穩健和政策連續,一旦要進行戰略和政策調整,也是首先在政策界和學術界不斷吹風,大造輿論,盡可能減少內外的誤判。中國越是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在外交上越要強調沉著冷靜,力避魯莽亂為,四面出擊。

  當年,毛澤東曾經引用《紅樓夢》中王熙鳳説的“大有大的難處”觀點,來表達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制定對外戰略時面臨的困難。其實,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規模的不斷壯大,中國也開始越來越感受到“大有大的難處”之真諦。像中國這樣的國家,看上去人口多,經濟規模大,令中小國家有一種戰略壓力,但實際上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比中小國家複雜得多,在外交上需要顧忌的事情也要比中小國家要多得多。中國要在某一外交事務上算清楚利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當今時代,上至國家領導人,下到普通平民百姓,在同一外交問題上,形形色色的觀點紛紜錯落,誰也不敢拍胸脯説自己就掌握了真理,這就是大國決策之難。

  正因為面臨“大國之難”問題,使得中國外交實力並沒有想像那麼大。在更多的情況下,中國外交看上去有些瞻前顧後、猶豫不決。無論在釣魚島爭端和南中國海爭端這樣的領土主權問題上,還是在MH370失聯和中國公民海外安全問題上,中國外交都不允許像一些評論家所説的那樣快刀斬亂麻。事實上,這種顧慮重重的心理也許是大國外交的常態。在外交事務上穩字當頭,沉著冷靜地理性決策,對捍衛新時期的大國利益來説至關重要。

  因此,有必要給那些希望中國外交一夜間革故鼎新的學者和輿論潑一潑冷水,告訴他們不要對中國外交抱有超越發展階段的期望,即使中國外交要改革,也要循序漸進。同時,也要給那些“捧殺中國”國際輿論降降溫,中國無意在國際上稱王稱霸,更無意與一些大國爭奪世界領導權,中國外交只能從中國自身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發展需要出發,在國際事務中承擔力所能及的責任,不斷增強外交能力,推動國際體系向著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當然,從長遠來看,中國外交的確要高度重視能力建設問題,通過人才培養、管控爭端、危機防範等途徑,穩步提升中國外交能力。在實踐中,應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不斷增強駕馭複雜國際局勢的外交能力。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