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五大技術影響國防下一代戰爭將是光戰爭

時間:2014-05-07 16:14   來源:解放軍報

  ●如果講戰爭制勝的新機理,那就是創新力;資訊化軍隊、智慧軍隊本質上就是創新型軍隊。

  ●未來反導系統中將出現鐳射武器,我們所看到的下一代戰爭,必然是基於自主系統的光戰爭。

  ●每個變革拐點處,都存在發展道路重新選擇的問題,重在把握真正的歷史機遇、戰略機遇。

  未來戰場將産生五大顛覆性技術,引領制勝機理創新

  人類進入了一個創造神話的時代,各類新技術、新技術群紛紛亮相,究竟誰最具“顛覆性”,並能成為變革浪潮的下一個引領者?在確定下一代技術發展重點時,美國防部調研了60多名不同類型的專家,包括未來學家、社會倫理學家、國防政策專家、實驗室主管和風險投資家,在經過一系列兵棋推演後他們得出結論:5種技術對未來的顛覆性潛力最為突出,對國防安全可能産生重大影響。

  一是自主式系統,或叫智慧軍事系統。如已經和正在走向戰場的無人機、機器人等無人作戰系統,它們正使資訊化軍隊走向高級階段——智慧軍隊。首先給情報、監視、偵察、體系對抗及反恐作戰,帶來革命性變化。當前,自主系統的關鍵支撐技術——機器人、人工智慧、軟體等在市場的牽動下迅猛發展,為研發體型小巧、造價低廉的自主系統開闢了廣闊空間。無人自主系統已受到軍事大國高度重視,將其視為爭取未來優勢的重要砝碼。

  二是定向能武器。定向能武器通過毫米波、高功率微波、鐳射或電磁脈衝産生作戰效果。這些技術主要用於替代或改進傳統彈藥,或用於非致命武器。特別是鐳射武器,作為一種可隱身、“零飛行”時間的高精度武器,可同時打擊多個目標、擁有無限量“彈藥”,能大大提高部隊和設施的防護力,對抗精確制導武器和多種自主系統具有特殊功效。

  三是網路能力。隨著網路空間和現實社會日益密不可分,網路安全的概念已被網際安全概念所取代。對網路空間的戰略管理及網路國防建設,正在顛覆著傳統的國家安全觀。

  四是3D列印技術。這一技術能就地利用可用材料,“列印”武器裝備的特定部件,顯著改變裝備製造流程,提高裝備的戰術適應性,從而為軍事後勤保障帶來巨大變革,在根本上影響國防工業。

  五是人體機能改良技術。人體機能包括體能、認知和社會情感功能。人體機能改良技術,是指通過生物科學和遺傳基因技術等提高或降低人的機能。

  從哲學高度講,軍隊仍然可分為“認知域”和“行動域”兩個方面,新技術革命仍然沿著“輔人律”“擬人律”和“協調平衡發展律”的軌跡在創新發展。20世紀前期及其以往的軍事變革,都是新技術在“行動域”(機動力、打擊力、防護力等)的突破引發的;20世紀後期興起的軍事變革,是新技術在“認知域”的突破引發的。這兩個領域裏的技術突破,越來越走向協調與平衡創新階段。在這條平衡創新發展的道路上,智慧化自主式系統與定向能武器系統在今後一二十年內,將成為軍事變革主潮流。伴隨著這個主潮流還會有急速發展的支流。變革浪潮發展到一定時期,原來的主潮流趨於平衡,潛在的發展著的支流逐步打破原有平衡,躍升為主潮流,使軍事變革進入到一個更新的時代。所以如果講戰爭制勝的新機理,那就是創新力;資訊化軍隊、智慧軍隊本質上就是創新型軍隊。

  “顛覆性技術”背後的戰略思想,對制勝追求更為重要

  新技術引發軍事領域的變革,並不是自發的過程,而是一個戰略思想選擇新技術,使之成為一定時期核心軍事能力、並創新“遊戲規則”的過程。人始終是軍事變革的主體。特別在新技術群大量涌現的當今時代,戰略思想的確定才是主要的。

  2011年美國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發佈了一份《日漸成熟的軍事革命》的報告,強調指出:之前的軍事革命産生了新的核心作戰能力即基於資訊技術的精確打擊能力,這一能力的成熟與擴散為21世紀中期的作戰方式帶來根本變化,美軍因此面臨著新挑戰。這些挑戰包括:基於資訊技術的精確打擊能力對太空與網路空間的依賴加重,使“潛在對手”看到了美軍“七寸”;對手大力發展“反介入/區域拒止”精確打擊系統,使美軍以航母編隊為代表的海上生存能力面臨挑戰;感測器與地對空導彈的快速發展,使美軍隱形技術優勢受到削弱;在優勢戰場態勢感知基礎上的遠端精確打擊能力的提高,促使地面部隊向小型化、輕型化轉變,美軍未來將面臨“雜亂”的戰場環境;精確制導武器的不斷擴散,使美軍向海外投送大規模重型部隊將付出慘重代價。報告還指出,基於資訊技術的精確打擊能力的擴散,使美軍必然面臨“資産遞耗”的戰略困境。也就是説,世界上一些新興力量以發展精確打擊能力不斷增強對美軍的反制,迫使美軍作戰行動代價不斷提高,從而使其部分核心能力成為“遞耗資産”。

  這份報告顯示,美軍正在掀起的下一輪新軍事變革浪潮或者説“成熟的軍事革命”,在目標性、指向性、針對性上比前一階段要明確得多。海灣戰爭後,美軍提出新軍事變革時,蘇聯已經解體,美軍是在戰略對手不明確的情況下,依據新技術的發展提出變革理論與藍圖,針對性差。所以,他們感到是“不成熟的變革”。自從美提出“重返亞洲”,有了明確的針對性、指向性,自然也就顯得“成熟”了。因此美國提出的“成熟的新軍事變革”,強調要針對“基於資訊技術的精確打擊能力的擴散”謀劃新的“顛覆性技術”。《日漸成熟的軍事革命》以中國軍隊精確打擊能力提升為藉口,竭力鼓吹“中國威脅論”,明確指出:“中國不斷增長的反艦彈道導彈和反艦巡航導彈,可以從空中、水面和水下發射,使進入中國‘介入/區域拒止’範圍的美國航母戰鬥群面臨越來越大的危險。”甚至聳人聽聞地宣稱:“航母主導海洋的時代即將結束。”美軍基於這樣一種戰略設想,著重發展那些高效節約的“顛覆性技術”,莫過於在“大數據”支撐下的自主系統,和以鐳射武器為代表的包括微波、核電磁脈衝在內的定向能武器的結合。

  “大數據”,是在智慧時代獲取決策優勢的“虛擬作戰參謀部”;自主系統即無人作戰系統,可保證美軍真正實現“零傷亡”;鐳射武器,可用最低廉的“成本戰法”,擊敗“飽和式導彈攻擊”;電磁脈衝,可以通過搞亂對手指揮控制系統,掌握戰場主動權。據此可判斷,美國未來的導彈防禦系統,不會再是導彈對導彈的攔擊,而是鐳射武器對導彈的攔擊。我們所看到的下一代戰爭,必然是基於自主系統的光戰爭。

  進入21世紀,特別是近年來,西方競相發展鐳射武器,呈現出新的變革大勢。美國波音公司的“鐳射復仇者系統”、雷聲公司的“鐳射區域防禦系統”、洛?馬公司的鐳射“區域防禦反導系統”、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的50千瓦高能鐳射武器、歐洲導彈系統公司的40千瓦高能鐳射武器等都已進入使用階段。專家評論,鐳射武器發展已步入黃金期。

  後發國家要當心進一步拉大“時代差”

  在近年的新軍事變革中,美軍由於理論準備基本完成,採取了只做少説的策略。這就給人以假像,似乎“領頭羊”不走了,變革止步了。認識上的誤解將進一步拉大後發國家軍隊的“時代差”。

  經濟不景氣,美軍國防費相對減少,還有能力搞軍事變革?其實,上世紀90年代初美軍提出新軍事變革,當時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防費相對減少。成功的軍事變革不在於多花錢,而是選定正確的發展方向。在新産業革命發生時,國家重點發展朝陽産業,會暫時影響經濟增長速度,但長遠看,戰略方向對了,發展才有可持續性。

  在新技術革命持續發生中,新的核心軍事能力是不斷變化的,資訊技術作為引發新軍事變革的主要技術,已成為核心軍事能力。當這一核心軍事能力達到一個“平衡態”時,新的核心軍事能力又會爭居變革潮流的上游。目前,以鐳射武器為代表的定向能武器,正在成為引領變革潮流的下一種核心能力。美軍在發展智慧化裝備時,不聲不響地積極推進定向能武器,特別是鐳射武器快速發展。於是就不難理解,在未來的無人化戰場上,可能發生的是光戰爭。美《空海一體戰》在未來發展的設計中,提出9個作戰方面的倡議,5個組織結構方面的倡議,8個技術裝備方面的倡議,都是在為實際的轉型作設計。特別在技術裝備建設的倡議中,專門列出了“關於定向能武器系統的倡議書”,強調空軍和海軍一方面要加大用於陸基和海基導彈點防禦的定向能武器研發,另一方面空軍和海軍對成熟的定向能武器系統應當積極採用和部署。這條倡議文字不多,內涵卻深不可測。從美2014財年國防預算申請中也可以看出,美軍在國防費減少下的務實轉型和變革路徑。美軍之所以沒有再對新軍事變革大叫大喊,是因為他們希望後發國家的軍隊在傳統的發展道路上加大投入,繼續追趕。在技術上已經遠遠領先的美軍,與其比別人跑得更快,倒不如誘導別人跑錯路。

  發展道路的不同選擇,那才是戰略性的非對稱。在資訊網路建設初期,一些有條件的大國因沒有看到資訊霸權主義的嚴重性,及早創建自主可控的網際網路,完全依託美國的網際網路,也就很容易被美國所監控。既然網際網路的總開關在美國,你的電腦如果又使用人家的晶片,在今後的網路戰中不論你有多少招,也都是孫猴子在如來佛掌中翻跟鬥。我們曾提出過“跨越式發展”的戰略口號,因理論準備不充分,卻不能回答如何跨越的問題。

  人類幾千年的戰爭史一再證明,最先擁有新技術的一方,容易佔有居高臨下的優勢。只要新技術革命持續發生,新軍事變革就不會停步。特別在新産業革命正在興起之際,軍事變革的浪潮或明或暗、或隱或現地存在著。每個變革拐點處,都存在發展道路重新選擇的問題,重在把握真正的歷史機遇、戰略機遇。(李炳彥)

  編輯感言

  博伊德如何練劍

  ■周峰

  被美國前防長拉姆斯菲爾德譽為“孫子以來最偉大的軍事思想家”的已故美空軍上校約翰?博伊德,是一個行走在戰爭邊緣的人。1945年二戰結束之際,19歲的他入伍在駐日美軍當了一個小兵。1952年朝鮮戰爭打到後期,他才獲得飛行員資格參戰。越南戰爭發生時,他更是置身戰爭之外。

  缺乏豐富的實戰履歷並不妨礙博伊德潛心研究戰法。面對當時拼速度、拼高度、拼轉彎的空戰場,博伊德在訓練中總結出“鐵板烤鴨”戰術:在遭到敵機追擊時突然減速拉起,讓敵機衝到前頭,然後一個鷂子翻身咬住對手。美軍以這種戰術,在對抗先進的米格系列中竟屢屢得手,真正實現了劍不如人,劍法高於人。

  美軍在越南“贏得每一場戰鬥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進而刺激博伊德博覽勤練提出靈活、敏捷、精確的機動戰,提出攻心為上、直搗中心的“毀滅和創建”理論,極大地影響了之後的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而這些思想最初都源於其對改進戰鬥機設計和空戰戰術的研究,可謂由技術而思想。當前,美軍著力發展顛覆性技術,亦伴隨著作戰理論和戰略上的深入謀劃。作為變革領先者,美軍並非像通常所認為的那樣只知尋找高技術、唯武器論,而是在鍛劍的同時苦練劍法,發展出成套的作戰理論。相反,那種以為只要某一重要武器與對手持平甚至超越對手就萬事大吉者,才可能真正陷入唯武器論的泥淖。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