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培養航母艦載機飛行員

時間:2013-08-15 17:23   來源:新華網

  從廣義上來説,艦載機飛行員既包括固定翼艦載機飛行員,也包括直升機這類旋翼艦載機飛行員。從難度來説,培養固定翼艦載機飛行員肯定要超過直升機飛行員。而具體到難度,主要存在於起飛和降落兩個環節上,而降落的難度還要大於起飛的難度。

  培訓艦載機飛行員,首先是一個選拔的過程。以美軍為例,參加航母艦載機飛行員選拔的必須為少尉以上軍官,主要來自位於佛羅裏達州的海軍航空學院和海軍航空兵軍官候補生學校,年齡為18~32歲,身體條件是視力不能低於0.5、矯正視力不低於1.0,不能是色盲,深度視覺不能有缺陷。身高不能超過1.96米,男性不能低於1.58米,女性不能低於1.47米。第二步,候選人還必須通過一系列的航空選拔系列測試,既有數學和語文、機械教程、航空航海、立體空間認知以及航空興趣等知識性測驗,也有生理測試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背景測試候選者是否適合飛行。第三步,學員要接受海軍航空兵的知識教育和地面訓練預訓,包括基本軍事科目、航空基礎理論、海上求生與自救等。第四步預訓結束後,學員將被派往海軍訓練航空聯隊(訓練中隊)接受初級飛行訓練、基礎飛行訓練。第五步,基礎飛行訓練後,教官會判斷學員適合哪種機型的飛行,然後將其編入不同訓練中隊進行高級飛行訓練,全部課程通過者才有可能成為一名航母艦載機飛行員。其中,飛行培訓包括14~18個月的陸基訓練和6個月的海上實艦訓練,培訓時間約為陸基飛行員的2倍,每人平均價格200萬美元。

  單純從飛行員的選拔上,中國海軍和美海軍標準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從中國海軍招飛官網上可以看出,中美兩軍海航招飛的標準主要差別在性別和身體條件上。中國海軍目前還沒有招收女飛行員,而美國海軍航母上已經有了女艦載機飛行員;而中國海軍招飛對視力的要求更嚴格,不像美海軍一樣能夠接受鐳射矯正視力的候選者。

  從現階段來説,中美培養航母艦載機飛行員還有一個最顯著的差別,就是中國海軍可以從大批現役海航飛行員中選拔艦載機飛行員。這是一種精英選撥模式,類似于現在美軍F-22飛行員選拔模式。據中國軍網透露,我軍首批艦載機飛行員年齡在35歲以下,飛過至少5個機種,飛行時間超過1000小時,其中3代戰機飛行時間超過500小時,且多次參加過軍兵種聯演聯訓、重大演習任務,是所在部隊的種子飛行員和重點培養對象。從成熟飛行員中挑選,這就省卻了前期飛行員培訓的時間,從而加快了中國航母成軍的速度。

  不過,培養艦載機飛行員的難度不在於空中駕機技巧,而主要在於航母上的起降。而根據艦載機起降方式的不同,又分為兩種不同的培訓方式。美軍艦載機均為彈射起飛,這實際上一定程度上簡化了訓練內容,因為在彈射階段飛行員幾乎不做任何動作,只要發動機沒有問題,彈射速度達到標準,戰機基本就可以成功起飛。美軍的主要培訓重點在降落部分。一般學員在初級訓練完成後,就要接受艦載機的降落訓練。一些文章稱,美軍在新澤西的萊克赫斯特航空試驗中心(Lakehurst)的彈射和攔阻設備是用來訓練飛行員的。這實際並不準確。萊克赫斯特航空試驗中心主要任務是改進現役彈射器的彈射性能和研製新一代的彈射和阻攔設備,並不是讓初級學員來練手的。美軍海軍航空兵學員練習航母起降,首先是美國海軍金斯維爾基地和米德里安基地,進行航母著陸的地面模擬訓練,學習如何用T-45C教練機的尾鉤來“鉤住”阻攔索。在這一階段完成後,飛行員將直接在現役航母上進行降落訓練。飛行員要進行14次降落,其中要求要有10次以上成功鉤住阻攔索才算合格。

  相比之下,俄式航母的滑躍式起飛,對飛行員的培訓就要更複雜一些。因為重型以及中型艦載戰鬥機,在滑躍甲板起飛是需要飛行員精確控制發動機的推力和各飛行舵面,操作比彈射起飛要複雜。而且滑躍式甲板在戰機高速滑行中,會給飛行員帶來“撞墻”的錯覺,因此也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

  蘇聯為了訓練“庫茲涅佐夫”航母的艦載機飛行員,1977年特別在靠近建造航母的黑海造船廠邊上的烏克蘭克裏米亞半島薩基海軍機場,建造了“尼特卡”地面訓練中心。相比美軍的萊克赫斯特航空試驗中心(Lakehurst),“尼特卡”是一個真正集飛行員訓練和航母起降技術試驗的基地。整個基地不但建有模擬航母甲板的停機坪、滑行道、跑道、機庫等設施外,還有完全模擬實艦的“地面倣真全鋼結構滑躍起飛”甲板。可以説就是把“庫茲涅佐夫”航母的甲板、攔阻系統、著艦引導系統完全搬到了陸地上。該裝置甚至裝有液壓系統,可以模擬航母在海上航行時産生的橫搖。此外,當時的蘇聯還準備在“尼特卡”中心安裝一部彈射器,來試驗彈射起飛艦載機,準備在核動力航母“烏裏揚諾夫斯克”號上使用彈射起飛,但由於蘇聯解體該計劃被終止。

  現在對於俄羅斯海軍航空兵,最坑爹的莫過於“尼特卡”訓練中心在蘇聯解體後歸烏克蘭所有。1991年以後,烏克蘭就關閉了“尼特卡”的部分訓練實施,俄方只能每年在該地進行6-8周的艦載機的訓練。2008年8月俄格戰爭爆發後,烏克蘭以俄羅斯黑海艦隊攻打喬治亞為由,拒絕讓俄軍艦載機在“尼特卡”進行訓練。儘管當時俄方飛機已經準備飛往克裏米亞半島,甚至已經向烏方支付了費用,卻不得不返回原基地終止訓練。

  此事發生後,儘管烏方在2010年又允許俄使用“尼特卡”。但俄方已經決心建造自己的艦載機陸地訓練中心。有俄方媒體披露,2011年俄羅斯已經在靠近亞速海塔甘羅格灣的葉伊斯克市建設新的艦載機訓練中心。2012年有照片顯示俄已經在此地開始修建滑躍式陸上跑道和阻攔裝置。俄方計劃在2013年能夠讓自己的艦載機在葉伊斯克訓練中心實現首飛,而整個訓練中心力爭在2015年投入使用。

  有評論認為,俄方建造自己的訓練設施,除了要滿足本國需要外,還有一個心思就是想“保密”。因為烏克蘭已經在向某些“國外用戶”開放。據美日等媒體援引“尼特卡”內部人士的消息,2006年10月中國海軍大型軍事代表團訪問烏克蘭,詳細參觀了前蘇聯遺留的海軍航空兵訓練中心和“尼特卡”訓練設施。中烏雙方還討論了烏克蘭幫助中國海軍航空兵部隊訓練航母飛行員的可能性。從那以後,中國的工程師、飛行員、海軍技術專家就開始頻繁訪問“尼特卡”訓練中心。而俄方認為,如果再繼續使用“尼特卡”,就有向外洩露其艦載機實力的可能。

  不過,按照中國一直以來的習慣,是不會把這種事關海軍戰略性發展重要訓練任務,放在境外的。從美俄等航母使用國的經驗來看,艦載機降落才是飛行員訓練的難點。而陸地訓練設施,又很難模擬航空母艦海上沉浮移動的狀態。因此,考慮到中國未來不可能只有一艘遼寧艦,因此將來飛行員的最終起降訓練考核,完全可以向美軍的訓練一樣,在遼寧艦上來完成。這樣該艦作為訓練、試驗艦艇的意義就更加突出,從而成為中國海軍航母力量的發展最為重要的奠基石。

  訓練艦載機飛行員除了必要的設施以外,更重要的就是開發專用的高級艦載教練機,任何一種大規模飛行員的培訓工作都不可能大量使用昂貴的現役艦載機來進行訓練。

  艦載教練機的功能,是充分模擬主力艦載機的起降性能,首先是適應艦上起降的需求,其次是儘量模擬主力艦載機的飛行品質和作戰功能,從而為飛行員儘快適應作戰裝備打下基礎。美海軍使用的是T-45“蒼鷹”高級教練機,該機是從著名的英國“鷹”式高教機基礎上改裝而來。

  對於中國海軍來説,選擇國外的教練機不大可能,也就是要在國內近幾年推出的“山鷹”L-15“獵鷹”等高教機來選擇。2011年,一些電視媒體播出了海軍型“山鷹”殲練-9型飛機進行試飛的電視畫面,由於可以看見該機後部的著陸尾鉤,所以普遍被認為是首次曝光了用於訓練我海軍艦載戰機飛行員的教練機。中國海軍是否採購“山鷹”教練機不得而知,但相比L-15,“山鷹”無論是在國産化水準上還是面向艦載改裝的進度上,都超過了L-15,因此“山鷹”奪魁的希望確實很大。

  不過“山鷹”只能初步解決“有無”的問題,尚不能完全實現艦載高教機的功能。由於“山鷹”依舊是脫胎殲教7的設計,其低速飛行性能有限。因此某些觀點認為“山鷹”的定位就是“不上艦”的艦載教練機,減少上艦的改裝難度,專注于培養艦載機飛行員在地面模擬設施的“飛行感覺”,體驗滑躍起飛和尾鉤著陸的特點,而現階段真正的上艦訓練,交由雙座型的殲15戰鬥教練機來完成。這也是現在過渡階段,針對中國艦載機飛行員培訓數量較少而採取的一種變通方法。

  同時,中國可以在“山鷹”或者“獵鷹”的基礎上,利用成熟的技術,打造一種較高推重比、優秀起降性能、具有電傳操縱系統的艦載教練機,能夠同時滿足航母實艦滑躍和彈射起飛以及阻攔降落的需要。這種“真正”的航母艦載機,不但能夠讓飛行員能實現在現有遼寧艦實際起降,還可以為將來彈射器的使用埋下伏筆。

  除了訓練設施和教練機以外,外界可能還沒有注意到的,就是海軍在開始發展航母后,對飛行員的需求更大。因為中國海軍現有航母艦載機飛行員,都是從現役飛行員中“優中選優”,但這是初期的權宜之計,也是為了航母工程的順利啟動。但後面這樣的方法顯然不行,因為這不但會稀釋現有海航部隊的戰鬥力,而且大多數成熟的飛行員,在飛行習慣已經養成的前提下,再去適應航母起降也很困難。因此現有的我軍艦載機飛行員,不但要完成艦載機的相關測試任務,還要摸索一套符合我軍實際的艦載機飛行員培養方法,從頭培養年輕飛行員,為航母艦載機飛行員提供充足的儲備。

  近兩年,海軍招飛已經擴大了規模,從原有的遼寧、山東、河南、河北四省逐步擴大到山東、安徽、河南、湖北、遼寧、河北6省39個地市。當然對比中國空軍遍及全國的龐大招飛計劃,海軍航空兵的規模小得多。而且從招收女飛行員、招收北大、北航、清華飛行國防生來看,海航和空軍也都存在著差距。從美軍的現狀來看,空軍全部飛行員數量約為13000人左右,其中戰鬥機飛行員約為3600名左右,而海軍的飛行員數量還要更為龐大。雖然中國航母的規模達不到美國的規模,但中國海航需要更多高品質飛行員是個不容回避的趨勢,而這也必然引發海空軍飛行員資源的重新分配與調整。

  除了飛行員這個群體,中國海軍還要培養一定數量的飛行軍官。即在艦載預警機、艦載電子戰飛機上執行“非飛行”任務的軍官,這類軍官儘管數量較少,但角色卻十分重要,對於航母整體作戰有著特殊的作用。綜合來看,航母的出現意味著中國海軍要從戰略高度統籌人才培養計劃。(新華軍事評論員 鄭文浩)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