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火箭發射事故頻發是“天災”還是“人禍”

時間:2013-07-12 13:49   來源:中國青年報

  7月2日,俄羅斯一枚“質子-M”火箭從哈薩克拜科努爾航太發射場點火升空後不久即爆炸解體,搭載的3顆“格洛納斯-M”導航衛星也一同墜毀。

  自2010年以來,這已經是俄羅斯航太系統的第8次發射失敗。其中,2010年發生1次、2011年發生4次、2012年發生1次、2013年至今已發生兩次。

  這一連串的事故不但使俄羅斯航太業損失巨大,也使其在國際航太界的信譽進一步受到折損。此次事故一發生,俄羅斯國內一片譁然,指責、失望之聲四起,甚至有俄媒體表示,事故的發生燒掉了俄羅斯航太業走出危機的希望。而國際社會也有人對俄羅斯航太大國的地位表示出了不少懷疑。

  俄羅斯近年火箭發射屢屢出事的因素很多,但究其根源主要還是“量”和“人”兩方面的問題

  首先,俄羅斯航太發射任務過於繁重。近些年,俄羅斯航太事故頻發,與其航太發射總量一直保持世界最多的領先地位不無關係。2010年,俄羅斯總共進行了31次運載火箭發射,佔當年全球發射總數的45%;2011年,總共進行了33次,佔當年全球發射總數的50%;2012年總共進行了28次,佔當年全球發射總量的38%。

  航太發射本身就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和較高的風險性。因此,發射的基數越大,出現事故的概率也就越高。2011年8月24日,俄羅斯“進步-M12M”貨運飛船發射失敗後,時任俄羅斯中央機械製造研究院副院長的尼古拉巴尼齊金就強調,俄羅斯的火箭故障率為4%,相比之下,美國的故障率為6.5%。

  儘管其難免有自我辯解之嫌,但俄羅斯過於頻繁的發射任務確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而搭載“進步-M12M”貨運飛船的“聯盟-U”火箭自1973年5月18日投入使用以來,共進行了745次發射,其中成功724次,失敗21次,成功率為97.2%,實際上可靠性還是比較高的。

  但是,頻繁的發射事故暴露出更多的則是俄羅斯航太系統內部存在的一系列根深蒂固的老問題。此次航太發射失敗後,俄媒體表示,導致俄羅斯航太走到今天這種境地的原因很清楚,即領導外行、企業素質低、技術落後、設備老化、缺乏高品質的技術監督、沒有明確的航太理論。

  俄羅斯航太工業專家、齊奧爾科夫斯基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約寧則向俄新社表示,“俄火箭航太工業不深入改革不行,改革早在10年前就已不可避免,關於它需要的不是討論,而是開始。改革的原因是業內人事資本的衰竭,以及其無效的結構。”這番話既表達了俄羅斯航太業改革的迫切性,也揭示了俄羅斯航太系統出現問題的根結所在,即“人”的問題。可以説,最核心、最根本的正是航太系統內部存在的管理缺失。

  按道理,有著如此繁重任務的航太系統應該有更為嚴格、嚴密的管理。然而,事實卻截然相反。此次事故發生後,俄羅斯審計署馬上發佈消息指出,“由於缺乏航太項目的整體管理系統,缺乏對計劃、合同和開支的管理,在2006年~2015年聯邦航太項目預算增加一倍半的情況下,項目收效甚微。”

  俄羅斯總統普京早先對航太系統存在的問題點得更為透徹,要求從根本上改變航太器的監督和驗收體系。能源火箭航太公司副總設計師柳明也曾在《莫斯科回聲》電臺上坦言,“我們必須承認,品質狀況正在惡化,檢查工作遠不如蘇聯時代那麼徹底。”

  由於有著急迫的資金需求,俄羅斯航太商業發射任務本來就很密集,航太工業部門的管理監督再不精益求精,災難就不可避免了。縱觀近年來俄羅斯發生的航太事故,人為因素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2010年12月5日,也是攜帶3顆“格洛納斯-M”導航衛星的“質子-M”火箭發射失敗,原因是燃料加注量計算錯誤;2011年8月18日,攜帶一顆“快車-AM4”通信衛星的“質子-M”火箭發射失敗,原因則是程式編寫錯誤。正是這些本可避免的人為疏忽,造成了俄羅斯航太一次又一次的災難性事故。 

編輯:顧文婧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