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稱“火焰”病毒效遲滯了伊朗核武器發展

時間:2012-07-20 11:52   來源:解放軍報

  由於巨大的破壞力和殺傷力,熱核武器一問世,就成為有核大國最為重要、最為有效的戰略威懾手段,在整個威懾體系中佔據頂層位置。即使21世紀的今天,全球防核擴散成效明顯,精確制導武器廣泛運用,彈道導彈防禦系統投入運作,已使核武器的實戰空間進一步壓縮,擁有陸海空三位一體的二次核打擊力量,仍是評判一個國家戰略威懾能力的重要標誌。

  網電威懾是資訊技術廣泛應用於人類生活各領域後産生的。指在資訊網路和電磁空間,通過充分顯示強大網路優勢和電磁對抗能力,令對方因懼怕不堪後果而不敢貿然採取行動或有所收斂。2010年,“震網”和“火焰”病毒神秘出現,使伊朗境內包括布希爾核電站在內的5個工業基礎設施遭到攻擊,核設施濃縮鈾離心機遭受嚴重破壞。之後的維基解密,以及北非社交網路推波助瀾及由此引發的社會動蕩等,更使各國充分認識到網路及網電武器的厲害。為此,2011年5月,美國在《網電空間國際戰略》中正式提出網電威懾戰略,宣佈要“懲戒網路敵對行動”,聲稱要“建立國際威懾聯盟應對網路空間的惡意行為”;在《網路空間行動戰略》中,更進一步明確了網電威懾的實施方法,要求美國防部能夠“同步、實時地發現、監測、分析以及降低網電攻擊威脅,在對美國防部網路系統造成破壞之前,發現和阻止惡意網電攻擊行為”。

  相比于核威懾而言,網電威懾確實具有自身的特點。一是作用範圍更廣。既可在軍事層面進行威懾,又可引發經濟失控、交通癱瘓、金融危機、社會騷亂等,從政治、經濟、社會等層面進行威懾。二是防範更難。由於電腦病毒等網電攻擊武器既可提前植入,又可通過無線網路滲透,且很難定位攻擊源,難於防範,所以威懾運用更加靈活,可信度更高。三是非對稱性更強。一次小的網電攻擊就可能造成嚴重危害。2008年,一個感染病毒的隨身碟插入美軍保密軍用電腦,就使其非保密網路及軍用機密網路都遭到破壞,被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威廉林恩稱為有史以來對美國軍方電腦最重大的一次破壞。而在現實世界中,即便總體實力處於劣勢的國家,只要掌握某一核心技術,亦可對對方形成一定的網電威懾。

  美國蘭德公司將核戰爭和網電戰分別列為主宰工業時代和資訊時代的“戰略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核威懾與網電威懾的戰略地位及相互關係。一方面,核威懾作為火力硬威懾的最高形式,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威懾作用;另一方面,正如2012年6月16日《原子能科學家公報》所指出,網路武器威脅堪比核彈,新的大規模毀滅時代即將來臨。在網路戰與電子戰已無明顯界限的情況下,網電威懾與核威懾“比肩齊驅”並已經開始“嶄露頭角”。更為重要的是,資訊化條件下核威懾與網電威懾共存發展、互補融合的一體化特性日益明顯,核威懾離不開網電威懾的有效支撐,網電威懾對核威懾具有增減效應,比如世界首次網路戰的“震網”和“火焰”病毒,就有效遲滯了伊朗核武器發展。概而言之,核網電一體威懾,已經具有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