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進攻性網路戰初露鋒芒 具備三大網戰能力

時間:2012-06-01 10:12   來源:文匯報

  俄羅斯知名網路安全機構卡巴斯基實驗室28日發佈報告,確認在伊朗、敘利亞等國電腦網路中發現了比“震網”病毒更加複雜、更加先進的“火焰”病毒。該病毒能夠對存儲有特定資訊,比如核工業相關資訊的電腦實施監控、截取資訊乃至毀傷。技術人員以“網路重武器”定性“火焰”病毒,推測這一病毒可能有政府背景。

  而僅僅一週前,美國國務卿希拉裏24日在國際特種部隊大會上,親口證實了由美國反恐戰略溝通中心實施的一次特殊行動:在“基地”組織葉門分支的宣傳網站上,借助技術手段植入了展示葉門平民在恐怖襲擊中死傷慘重的畫面,並阻止“基地”組織的修補行動,從而在“基地”組織的普通支援者中引發混亂與不滿情緒,削弱了他們宣傳動員民眾的效果。

  上述兩個案例顯示,此前停留在紙面上的概念——進攻性網路戰,已經登上了國際政治的舞臺。美國在追求國家安全利益時,獲得了更加犀利、先進、複雜,同時也是更加難以控制的新型工具。

  網路進攻嵌入“網路外交”

  在網路戰能力發展的整體道路上,美國無疑領先其他國家。從機構設置上來看,成立於2010年9月的反恐戰略溝通中心,為實施進攻性網路戰提供了基礎。反恐戰略溝通中心是一個跨部門協調機構,現任主管為美國前駐赤道幾內亞大使阿爾韋托費爾南德斯。該中心隸屬美國國務院公共外交與公共關係處,成員來自國務院、國防部等,包括網路技術人員、外交官、情報分析員以及情報機構的特工等。費爾南德斯1958年出生於古巴,1959年以難民身份進入美國,1976-1981年在美國陸軍服役,是能夠熟練使用英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的公共外交專家。

  5月14日至18日,該組織對葉門“基地”組織的網站發起了一系列的攻擊行動,包括入侵“基地”的官方宣傳網站,將其頁面上用於宣揚“聖戰”的圖片替換成為展示恐怖襲擊造成葉門平民死傷的圖片;阻止“基地”組織的網路管理員清除被替換的圖片,以確保訪問該網站的用戶能看到美方設置的圖片。

  此次行動是美國進攻性網路戰能力的一次實際體現。對“基地”組織網站的頁面替換,可以看作冷戰時期美國借助電臺實施心理戰在網路空間的翻版:干擾對手的資訊傳遞,並迫使對方接受自己設定的資訊,進而擾亂受眾心理、製造混亂,達成自己的戰略目標。其中的區別在於,冷戰時期此類行動屬於情報機構和國防部的秘密戰;但此次行動由國務院實施,顯示在網路空間上美國外交決策層具備了進攻性網路戰的能力。

  其實,在去年5月美國發佈的《網路空間國際戰略》中,已經對進攻性網路技術能力的使用進行了清晰的描述。《網路空間國際戰略》明確指出,要將國防戰略中的“威懾”概念納入網路安全的體系,構建具有威懾性的網路能力。隨後國防部和國務院各自分工:國防部通過組建網軍、提出《網路空間行動指導方針》,明確了軍事領域網路戰的概念。其主要特徵是模糊網路攻擊與物理毀傷的界限,使用跨境網路攻擊、物理精確打擊的方式,“先發制人”地摧毀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電腦、用戶及軟體;國務院則提出了“網路外交”概念,把“網路力量的進攻性使用”納入“網路外交”,將原先狹義的“網路外交”——即通過網路空間開展的“公共外交”——擴展為包含了隱秘行動在內的更具攻擊性的“網路外交”。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