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功能定位偏差導致美軍F-22戰機問題頻出

時間:2012-05-18 13:44   來源:中國青年報

  5月3日,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美國空軍生産的最後一架F-22戰鬥機完成交付。至此,美國空軍訂購的187架F-22全部到位,並完成了在7個空軍基地的部署。

  F-22“猛禽”戰鬥機作為世界上唯一真正服役的第五代戰機,配備了向量推力發動機、有源相控陣雷達等先進裝備,以其卓越的“4S”——超音速巡航、超機動性、超視距攻擊和隱身性能,被美軍視為21世紀奪取和保持戰區制空權的主力戰機。在2010年5月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發佈的《空海一體戰》研究報告中,F-22也被作為美軍“撒手锏”,在隱身突防作戰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可以説,F-22是目前世界現役戰鬥機中最先進的飛機,也是美軍裝備中最具威懾力的實戰兵器之一。

  但是,F-22自2005年5月正式進入美國空軍服役後,老是“掉鏈子”,在使用過程中暴露出不少問題。近日法新社就報道,美國空軍兩名F-22戰鬥機飛行員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電視臺的“60分鐘”節目中表示,由於F-22的供氧系統存在危及飛行員生命安全的嚴重問題,他們拒絕繼續駕駛該型戰機。

  實際上,F-22機載供氧系統問題由來已久。據美國空軍公佈的數據,F-22在服役後已經發生7起“一級事故”,墜毀4架,成為美國空軍現役戰機中飛行事故比率最高的機型。在隨後的事故調查中發現,其中兩起墜機亡人事故直接原因很可能是供氧系統故障。

  供氧系統作為飛行員生命保障系統的分系統,負責在中空向飛行員供應適當含量和壓力的氧氣,而在高空供應的則是純氧。事故原因可能是供氧系統在高空工作時出現了氧氣不足、間歇性供氧或供氧不穩定的問題。而此時飛行員一旦缺氧,就會出現意識模糊,在停止供氧10秒鐘內就會昏迷,導致墜機。

  過去的4年內,F-22總共報告了十幾起飛行員缺氧情況。為此,美國空軍耗資700萬美元在F-22送風系統中安裝民用氧氣狀況感測器監測供氧情況,並加裝了啟動應急供氧系統的安全手柄。甚至兩次大範圍停飛F-22機隊,最長的一次是從2011年5月5日至9月19日,歷時長達4個半月。

  為防止再次出現缺氧墜機事故,美空軍還于2011年1月下令,F-22訓練飛行高度不得超過7600米。但是,至今這一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這對駕駛F-22的飛行員們來講,無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據美國《星條旗報》報道,早先就已經有少數F-22飛行員為此提出過轉崗申請,讓上級頗為難堪。

  在通信系統上,F-22也存在問題。為了在無線電信號特徵上保證隱身效果,F-22最初安裝的是光收不發的Link-16終端,只能與F-22同型機進行雙向數據通信,與其他機型無法通聯。結果,F-22自身雖具有強大的資訊獲取能力,卻不能與美軍現役的其他型號作戰飛機實現資訊共用、進行協同作戰。這使得單機性能很強的F-22成了戰場上孤獨的“猛禽”,這在連無人機都已經實現網路化作戰的今天,多少是有些不合時宜的。

  為什麼被美國軍方寄以厚望的“猛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可能還是兩點:

  一是功能定位的偏差。F-22的研製計劃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設計目標主要針對的是當時蘇聯數量眾多的蘇-27、米格-29等高性能戰鬥機,以及號稱世界上最嚴密的由大量先進地空導彈組成的蘇聯本土防空體系。F-22的主要作戰任務就是“臨門一腳”踢開蘇聯防空網、奪取空中優勢,以掩護B-2轟炸機實施突防。因此,F-22在設計之初定位的就是高威脅程度的作戰環境。然而,1991年,蘇聯的解體使F-22一下子失去了目標。“911”恐怖襲擊發生後,就有美國議員對F-22的未來提出過質疑,認為這一冷戰産物無法適應反恐戰爭的需要。但美國空軍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仍堅持F-22可為美軍保持40年的空中霸主地位。應該説,發展過程橫跨冷戰與後冷戰時代、機械化戰爭與資訊化戰爭時代的F-22,對自身功能的定位還需要調整。

  二是在高性能與高可靠性之間出現失衡。F-22在設計之初,就提出了極高的技戰術性能指標。“高、大、全”的設計理念貫穿F-22的整個研製過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了打造這一堪稱完美的戰機,在發動機性能、機體結構、材料運用和隱身塗料等諸多方面可以説是精益求精。結果,F-22的單機生産成本加研發成本竟然高達3.5億美元。

  但是,以高投入追求全方位的高性能,影響最大的就是系統的可靠性。武器裝備發展的固有規律表明,過高的性能指標必然存在極大的技術風險,F-22的機載供氧系統問題就是最集中的體現。此外,F-22還出現過座艙蓋失鎖、隱身塗料脫落等問題。因此,F-22要處理好高性能和高可靠性之間的關係,還要花很大的功夫進行改進。(王鵬 崔捷 作者單位:空軍工程大學)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