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軌道炮 臨近空間戰爭的殺手锏

時間:2012-04-10 11:25   來源:科技日報

  在臨近空間具備戰略價值

  顯然,如此威力的電磁軌道炮,將不僅可作為戰術武器承擔艦對空、艦對地軍事打擊任務,也已具備了一定的在臨近空間運用的戰略價值。如由於電磁軌道炮的外彈道完全覆蓋臨近空間高度,具備對臨近空間飛艇等作戰平臺的打擊能力,而其作戰使用成本也較“標準”Ⅲ型導彈而言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因此,電磁軌道炮成為未來臨近空間戰爭殺手锏的潛力,日漸成為各國軍方關注的焦點。

  相比于臨近空間,電磁軌道炮的研究由來已久。早在19世紀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定律時,有人很自然就想到了電磁炮的概念,並做了早期研究。儘管原理簡單,但由於工程上一直困難重重:如導軌表面的固體電樞材料敷層對加速及連射性能的影響問題;伴隨連射而引起的導軌溫度上升問題;高超聲速伺服機構的安全分離問題;高超聲速彈丸的加熱與氣動特性問題;遠射程中的射彈拋撒和電源反覆連續使用引起的加熱問題等。

  正是這些制約因素導致電磁軌道炮一直沒能真正走上戰場。然而,人類戰爭史告訴我們,軍事技術能走多遠,軍事思想就一定要走得更遠。歷史上許多新武器的出現,正是由於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最終無法獲得戰爭制域權。如在一戰期間,一個叫貝斯特斯文頓的英國隨軍記者向大英帝國防務委員會鄭重提出將“霍爾特”型拖拉機改裝成裝甲戰車的建議,經過一番曲折,這項建議才被時任英國海軍大臣的溫斯頓丘吉爾採納,又用了1年多時間才製造出世界上最早的坦克“小遊民”。但對坦克戰理論的昇華,卻是在二戰期間,納粹德國依靠坦克集群的快速突擊將閃電戰發揮到了極致。

  顯然,倘若單純局限于當下的技術水準,沒有足夠的技術自覺和超前探索的戰略眼光,必然要在世界性的軍事角逐中落伍。作為一項新武器,電磁軌道炮的速度快、射程遠、隱蔽性能好及抗電磁干擾等性能特點,為將來應用於臨近空間戰場提供了一種可能。因此,如何進一步開發其優勢,利用相關電磁學、材料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成果,將其關鍵技術進一步擴展,以便主導未來戰爭,這不僅是應對科技的挑戰,更是遏止戰爭的呼喚。(曾華鋒 賈珍珍 石海明 國防科技大學)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