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項魚雷改良建議解決我軍艦續航力歷史難題

時間:2012-02-23 14:21   來源:解放軍報

  資料圖:東海艦隊某潛艇支隊進行吊裝魚雷裝艇。 

  黃德民,海裝某軍代室總代表、高級工程師。從軍27年,曾主持參與了多項魚雷研製生産的重大工程課題,攻克解決了30余項技術品質難題,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

  1次否定權,讓魚雷可靠性攀升15個百分點

  “監造裝備,必須以部隊戰鬥力為第一標準。”這是多年來黃德民一直堅持的信條。他工作的最大特點,就是用自己的堅韌與執著,讓監製的每一條魚雷都成為品質精品、水中利劍。

  某型魚雷因入役時間較長,雖然性能指標屬世界先進行列,卻在部隊使用中出現了故障。究其原因,設計之初的電子工藝水準有限,只能選擇分離元器件。時間一長,這些器件容易産生參數漂移,可靠性不高。還有些進口器件已停産,部隊維修、保障面臨著“無米下鍋”的尷尬。

  怎麼讓“好刀”變得“好用”?在黃德民的建議下,上級機關批准展開了一輪全雷電子器件的整合化改進。但就在改進宣告成功,大家競相慶祝時,黃德民卻出人意料地行使了“否決權”。始終處於研製、生産一線的他清楚,第一輪改進並不徹底,機械配套元件同樣存在薄弱環節,部隊新提出的抗干擾措施也沒有落實到改進項目中。為此,黃德民大膽提出“全面深化改進、進行第二輪技術革新”的主張。在大家震驚之餘,他堅持上級確定的生産任務節點不變,知難而上,帶領課題組投入新一輪攻關。

  2008年,煥然一新的魚雷實航試驗,實航可靠度提高了近15個百分點,故障率卻下降了10個百分點,穩定性、可靠性大幅度提升。“一升一降”中,部隊魚雷的戰鬥力悄然邁上新臺階。

  1個小發現,解決了困擾部隊10年的“老大難” 

  一次,黃德民在基層對部隊訓練進行伴隨保障。傍晚,他散步來到碼頭,看到幾名戰士正為第二天出海訓練進行測試、裝運備件,一名戰士隨口説了一句:“這魚雷調試準備時間太長,裝不了幾天又得返回重檢,真麻煩。”

  戰士的牢騷,引發了黃德民的深思:“現代戰爭,浪費每一秒都會喪失寶貴的戰機,絕不能讓監造的裝備成為戰場失利的禍首。”回來後,他一門心思撲在車間查問題,找出了該型魚雷“準備週期長、裝管時間短”的缺陷。而問題的背後,是魚雷檢測設備太陳舊,加之魚雷可靠性試驗不充分,至今仍沿用10年前的戰雷裝管存儲標準。

  接下來的3個月時間,他一頭紮在了這“一長一短”的問題上。他不顧有人“魚雷裝載週期牽扯到系統指標”的勸告,諮詢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瞄準世界最新自動檢測技術,採取新型密封閥材料和工藝試驗方法,重新組織魚雷“三化”設計和裝載貯存試驗,提出了8項改良建議。

  8項建議,招招管用。經過改良的新型魚雷檢測設備,體積小、自動化程度高,能實現高精度快速檢測的穩定表現,將測試時間縮短了三分之二,不僅使魚雷裝艦服役時間延長4倍,也使部隊因魚雷裝貯制約軍艦續航力的短板成為了歷史。配發部隊後,受到一致好評。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