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美軍選澳大利亞作為遏制中國平臺原因

時間:2011-11-18 14:38   來源:新華網

  日本《外交學者》雜誌網站11月17日文章 題:美國基地轉移:一個冰冷而聰明的決定(作者 澳大利亞戰略國防研究中心學者拉烏爾海因裏希斯)

  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澳大利亞的行程中充滿握手、拍背、合影等親密活動,所以這很容易讓人忽視一個事實,即他此行是出於冰冷的戰略考慮:讓澳大利亞為了兩國聯盟承擔更多責任。

  這一過程已經啟動,兩國將在澳大利亞西北部加強軍事合作。對於許多澳大利亞人來説,美國擴大在澳大利亞的存在是很有誘惑力的,他們認為這不僅是華盛頓的歡迎姿態,也是美國戰略承諾的實際行動。事實卻不完全是這樣。實際上,美國突然對澳大利亞感興趣不是因為美國在變強,而是相對衰弱。美軍尋求新基地反映了中國崛起已開始侵蝕美軍霸權,將美國的勢力範圍向外推。

  美國為什麼對澳大利亞特別感興趣?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在過去的20年,中國累積了強大的精確制導武器打擊能力,中國擁有的遠端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具備從海、陸、空發射的能力。該能力與進攻性防禦準則相結合,將在作戰中強調儘早並大量使用導彈進行打擊——目標不僅僅是海上的美國軍艦。一旦開戰,美國在日本、韓國甚至關島的基地都在中國導彈的威脅範圍內,所以這些基地不再是美國發動進攻的可靠基地。

  東南亞國家也無法取而代之,它們也在中國導彈的射程範圍內。美國軍事規劃者認識到,澳大利亞作為潛在補給站的地位能夠彌補美國在東北亞失去的優勢,另外澳大利亞在中國的打擊範圍以外,能夠作為戰爭避難所。通過阻斷中國的海上能力,美國想要維持自己在西太平洋地區的海上控制能力和威懾力,鞏固自己享有該地區霸主地位以及可信度。

  其次,這一戰略沒有表達的資訊包括利用中國在印度洋範圍的絕對弱勢。許多因素結合起來決定了中國的弱勢:中國在地理上與印度洋脫節,使它成為印度洋的外部力量;中國依賴印度洋,因為中國絕大多數的海運貿易,包括從中東地區的能源進口都經過印度洋;美國第五艦隊和第七艦隊的夾擊使中國不論採取什麼手段都很難改變兩軍在印度洋上的實力失衡格局。綜合來看,印度洋將成為牽制中國的方法,戰時可以切斷或摧毀中國航線以削弱其經濟,和平時期可以以此作為威脅。好讓北京繼續聽話。

  的確,只要在中國海運線上存在強大的海軍部隊,就能牽動中國相當大的資源,沖淡中國在西太平洋的單一精力,就像二戰時日本面臨的情況。

  這正是選擇澳大利亞的原因:它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中點。更重要的是,它能在相對較短時間內成為對中國實行打擊或封鎖行動的基地。

  第三是政治動機。美國清楚中國在澳大利亞經濟中的中心地位,美國也清楚澳大利亞享有的極佳地理優勢——同時瀕臨太平洋和印度洋,背靠南極洲,前方還有一長串群島作為緩衝。美國還清楚許多澳大利亞人沒有看清的形勢:通過清晰的判斷和持續大量的投入,澳大利亞能夠呈現更加獨立的戰略姿態,使自己不捲入東北亞的強權政治爭鬥中。所以美國決心拉緊澳大利亞,不讓它逃離。

  華盛頓在這一點上很聰明。全面利用了澳大利亞當前的戰略依賴,進一步控制澳大利亞的政治和軍事,從而減小澳大利亞在未來倒戈的可能性。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