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振偉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12月12日晚,轉發率最高的、最讓大家感動的《感謝青蒿,感謝四個人》獲獎致辭其實是假的。
在這篇朋友圈刷屏的“致辭”中,屠呦呦重點感謝了四個人:給他起名字“呦呦”的父親,重視中醫的毛澤東,啟發她思維的古人葛洪,身患瘧疾使用青蒿素的非洲人。更有好事者拿屠呦呦的“集體主義”“反證”莫言的“極端個人主義”獲獎致辭,似乎要表明,同為諾獎得主和共産黨員,二者境界有“雲泥之別”。幸好這個斧鑿痕跡很重的“致辭”是假的。
真正的演講其實是《青蒿素——傳統中醫藥獻給世界的禮物》。這篇講話質樸清新,沒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獲獎致辭中常見的寓言故事和傳世名言,卻以一位老科研工作者的口吻講述了青蒿素的研製過程,特別是集體力量在其中不可低估的作用。當然對太多網友而言,屠呦呦已經超越了一位科研工作者的邊界,卻要承載某種文化偶像作用。
無論是“感謝四個人”還是心靈雞湯愛好者更為中意的“不要去追一匹馬,用追馬的時間種草,待到春暖花開時,就會有一批駿馬任你挑選”這一版本的“致辭”,都説明眾多網民對屠呦呦寄予太多期望,正所謂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心中之塊壘,而這種情緒從屠呦呦剛獲獎到獲獎致辭陷羅生門一再發酵。
對屠呦呦能獲諾貝爾獎卻選不中院士的質疑,説明公眾對行政主導的學術評審體制的質疑和社會公平的呼喚;對屠呦呦獲諾獎遇冷黃曉明奢靡婚禮受熱捧的憤懣,恰恰説明尊重科學真理的理性姿態開始抬頭;把公眾期待情感“植入”屠呦呦致辭中而且刷屏朋友圈,恰恰説明一些情感和傳統式微稀缺已久,需要強有力的出口釋放,而屠呦呦的致辭被選擇承擔了這一使命。
不論是屠呦呦,還是莫言,都以其對人類文明文化的貢獻將要寫入人類歷史。筆者最擔心的還是,現今中國能稱得上大師的人實在太少,而莫言屠呦呦恰恰被西方文明選中成為“中化文明文化的代言人”,因其稀缺性而被過度消費,之前就有莫言被過度消費從被捧的太高到踩到地上的趨勢,漸至莫言在此次羅生門致辭中被網民拿來作為“極端個人主義的反面典型”反襯屠呦呦的集體意識。那麼以這種以訛傳訛的節奏,若是下一個華人諾貝爾獎得主出現,屠呦呦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負面消費的對象?
“羅生門致辭”恰證屠呦呦承載太多。不能因為是諾貝爾獎得主而讓讓她套上灌心靈雞湯”使者的角色。不能為了證明屠呦呦作為科研工作者的“團隊意識和集體精神”,而讓前一個諾貝爾獎得主莫言做一個“極端個人主義的靶子”。我們國家發展中的問題的確很多,但不能用諾貝爾獎得主莫言屠呦呦做太多的偽命題應用題,比如莫言VS所有中國作家,屠呦呦VS不公正的中國學術體系,屠呦呦VS畸形的社會公平體系。一個人主要代表他自己,若是讓他代表整個國家,在想像中讓他對抗這個體制,最終失望的是觀眾自己,更會犯下社會觀感從一個極端滑到另一個極端的錯誤。
自從被宣佈獲得諾貝爾獎後,屠呦呦屢屢被置於爭論的漩渦,而此次“羅生門致辭”事件發生,屠呦呦成了“心靈雞湯心理師”,再次證明屠呦呦被過度消費,或者説承載了太多不必要的東西,在獲得諾貝爾獎上屠呦呦或能代表中國,但是她主要代表的還是她自己,對莫言屠呦呦這樣的諾貝爾獎得主,公眾還是少些意淫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