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華應該更“大氣”些

時間:2015-09-22 16:43   來源:環球時報

  今年聯合國大會期間,美國總統奧巴馬一改每到紐約必住華爾道夫酒店的慣例而改住其他酒店,白宮對此給出的理由是財政困難和安全問題。其實對奧巴馬來説,錢不是問題,問題是華爾道夫酒店此前被來自中國的安邦保險集團收購。酒店被收購後,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鮑爾女士也準備搬出。因為一次正常商業交易而打破美國總統和官員的慣例,這反映出美國當下真實的對華態度,雖然一方面表示願與中國合作,但另一方面卻加強對華防範。

  美國對中國提出的“新型大國關係”表現出一定疑慮,認為那樣就是要美國放低身段,與中國平起平坐。美國也不太願接受“太平洋足夠大,可容納兩個大國”的説法。有美國學者質疑説:太平洋本是美國的“泳池”,幾個夥伴來活動都聽美國指揮。中國突然闖入卻又不聽美國的,美國當然不願接受。有美國人還説,中國在東海劃定“防空識別區”,事前沒跟美國商量,是不正確的。就識別區來説,美國知道其功能和作用,美國當年是這種安排的發起者。這麼多年來,美國默許多個盟國在太平洋上劃來劃去。但中國劃識別區了,美國就要堅決反對。

  中國舉行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美國又有人聞風便開始評頭品足,指出美日已成戰後國際關係融合的典範,質疑中國閱兵的目的和效果。但現在看,剛過去的中國大閱兵並未加深傷痕,更沒激化仇恨。相反,中國向世人展示了和平發展的執著和對軍事透明的自信。

  另外,南海問題、網路問題、匯率問題等表面上看是美國關注地區事務,實際是其擔心喪失主導權。中國政府從戰略高度提出一系列倡議和機制建設,比如“一帶一路”和亞投行,它們不是當年的“馬歇爾計劃”或“官方開發援助”,而是社會進步到今天的必然結果,來者自願、收益共用。未來10年亞洲至少有數千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缺口,世界銀行等由西方主導的金融體制滿足不了這一要求。中國提出建亞投行不是要取代現有金融組織,而是利用充盈貨幣儲備為亞洲服務。美國的反應卻很怪異:不參加也反對盟國加入。

  歸根到底,還是美國心態不好,變得不再那麼自信和坦然,放不下大國架子,擔心被別人搶了風頭。美國大概覺得,30多年前中國賺了錢會存到美國口袋裏,美國拿著這些錢支付政府開支或是再去賺錢。但現在中國要開銀行了,美國在心理上難以接受。

  美國前駐華大使洪博培曾説做大國要“臉皮厚”,不怕別人説三道四。但今天的美國卻失去了這種風度,處處對華設防,比如不公正對待在美華裔科學家和為兩軍交流設立溝坎等等,這不利於兩國關係發展。

  中國一步步走到今天得益於兩方面:一是中國人的勤勞和才智在改革開放後得到充分釋放;二是中國實現包括與美國在內的友好關係,完全融入國際社會並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中國願把成果與世人共用,這不是要取代任何國家而去謀求“霸權”。中美關係進入“新常態”,雙方不能再用舊思維模式打量對方。中國正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擁抱世界。美國也應更大度地看中國,放鬆緊繃的焦慮之心,搞自我封閉的結果只能是使自己落後於時代。(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