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五年反恐計劃”能否奏效?

時間:2015-07-28 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6月30日,英國警方在倫敦市中心一個廢棄的地鐵站及其附近地區舉行了一次大型反恐演習。圖為當天,參加反恐演習的警察沿街邊行進。

  新華社發

  核心閱讀

  英國首相卡梅倫日前宣佈了“五年反恐計劃”。作為政府最新的反恐戰略,這一計劃是卡梅倫當下和今後主政的“要務”,關乎英國的國家安全。有分析稱,這個新反恐戰略以打擊伊斯蘭極端主義思想為目標,勢必引起反彈;同時,針對錯綜複雜的安全形勢,“五年反恐計劃”能否奏效,尚難預料。

  凈化思想是“一代人的戰鬥”

  卡梅倫是在穆斯林人口較密集的伯明翰宣佈反恐新計劃的。他提到,英國將“致力於與美國合作,一定要摧毀極端組織‘伊斯蘭國’”,“伊斯蘭極端主義思想是不寬容的思想:歧視、宗派主義和種族隔離……現在這些極端思想仍舊在極端保守者中存在著”。卡梅倫還特別強調這是“一代人的戰鬥”。

  “五年反恐計劃”的具體內容包括:允許媒體監督機構阻斷外國影視中的極端主義資訊,要求網路服務商出臺措施,防止極端思想在網上蔓延,對學校進行融合化、一體化的價值觀和思想教育,防範極端主義在監獄中傳播,阻止某些穆斯林社區中存在的女性隔離和暴力行為等。

  英國政府強調,卡梅倫已決定在未來5年以打擊英國的伊斯蘭極端主義為“中心任務”,不僅動用警察和司法等系統,也借助“軟干預”等手段,以合理的戰略從根本上解決激進主義問題。

  安保漏洞讓民眾捏著一把汗

  分析人士認為,卡梅倫的“五年反恐計劃”,既是他兌現競選諾言的體現,也是在當下英國不斷面臨恐怖襲擊威脅的背景下,必須做出的現實反應,意在穩定局勢,尤其是想通過剷除伊斯蘭極端主義思想,從源頭上切斷同情、支援和投奔“伊斯蘭國”的人員輸送鏈條。

  倫敦國王學院反恐專家蓋爾森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英國目前的安全形勢異常嚴峻。他介紹説,去年警方共破獲了至少四五次恐怖陰謀,而“伊斯蘭國”曾揚言,要將旗幟插到美國白宮和英國白金漢宮。就在最近,倫敦市中心舉行的一場同性戀集會上,赫然出現了與“伊斯蘭國”旗幟一模一樣的旗,雖然事後證明旗上畫的只是情趣玩具,但還是讓人心有餘悸。一些媒體稱,人們都以為這是“伊斯蘭國”警告要對倫敦發動襲擊。

  6月底突尼西亞發生造成至少30名英國人、共計38人死亡的恐怖事件後,英國警方啟動了10年來最大規模的反恐行動。卡梅倫強調説:“很顯然,‘伊斯蘭國’武裝分子正在策劃針對英國的襲擊,只要‘伊斯蘭國’存在,我們就面臨巨大的現實威脅。”英國官方數字顯示,在“伊斯蘭國”武裝人員中,有700多人來自英國,其中400人已經回流英國本土潛伏,正伺機製造爆炸、槍擊等事件。

  記者注意到,目前在倫敦各地巡邏的警察明顯增多了,但仍存在安全漏洞,特別是倫敦地鐵從來不安檢,任何人都可自由進出。雖然地鐵裏沒有垃圾桶,政府換用透明的塑膠袋,以防恐怖分子將炸彈藏在垃圾桶內,但民眾還是為安全捏著一把汗。2005年造成50多人死亡的倫敦地鐵爆炸案,不失為沉痛教訓。

  社會凝聚失敗滋生極端思想

  英國《泰晤士報》報道説,卡梅倫“五年反恐計劃”的核心,是“重點防範本土恐怖分子,防止青少年遭極端組織洗腦而加入其中”。卡梅倫稱“激進的思想具有顛覆性”,“身份認同問題和對社會的低依賴度,推動了這種極端思想的發展”。他坦承,數百名英國人投奔“伊斯蘭國”是社會融合和社會凝聚失敗的結果。

  在英國,雖然多數外來移民都已加入了英國國籍,但他們與英國主流社會存在隔閡,沒有對英國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英國廣播公司報道説,近日倫敦南部的一家老小12口人全部投奔“伊斯蘭國”,令人震驚,個中緣由令人深思。

  卡梅倫在演講中同時提及“伊斯蘭國”背後有宗教因素,“溫和派宗教人士應積極發聲,以對抗極端組織的宣傳戰”。對此,英國穆斯林協會秘書長舒賈沙菲説,卡梅倫此話似乎在暗示已找到了對抗極端主義的“靈丹妙藥”,這十分危險。沙菲説,他擔憂“普通民眾也可能因宗教信仰而被貼上‘極端分子’的標簽,反恐因此被擴大化”。英國“信仰重要”等組織發表聲明説,“極端主義由一系列複雜因素促成,而把極端思想單列出來作為主因,等於把問題過於簡單化,極為不妥”。英國媒體評論稱,反恐新政並沒有把準脈搏,將槍口瞄準伊斯蘭教,將引發不滿和反彈。

  倫敦中心清真寺的教長拉赫曼告訴本報記者,他不接受把極端主義與伊斯蘭教相提並論的説法。英國《衛報》認為,正是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社會把穆斯林移民“賤民化”,才把一些青年推向極端組織的懷抱。

  為英國內閣辦公廳和聯合國提供建議的反恐專家西爾克教授也強調:“人們之所以會被極端主義思想吸引,更大程度上是因為身份認同感缺失,而非極端思想使然”。英國《觀察家報》評論指出,極端主義團體向年輕人發出“有毒的號召”,之所以能産生蠱惑作用,是因為這些召喚為被隔離在主流社會之外的年輕人找回了“已喪失的歸屬感”,這種“歸屬感”促使他們熱血沸騰地投奔所謂的“事業”。

  在“歸屬感”“認同感”“依賴感”普遍缺失的情形下,要想剷除極端思想賴以滋生的土壤,並非易事。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