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的悲觀

時間:2015-07-10 14:30   來源:國際線上

  《李光耀觀天下》是一本很棒的書,它是李光耀九十年人生積累的産物,我不認為他是刻意寫成的,更像是他人生的外溢。九十年的人生,以及對人生和世界的把握,讓他的語言非常簡潔而且直白,結論也坦率到極致(我覺得中文版沒刪掉某些內容是種幸事)。這其實是他的一本人生總結。他最後談到“死”的問題,大概意識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最後總結一系列的真實看法,大概也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吧。

  他思維清晰,語言流暢,而且很多觀念很先進,表現得並不像一個年邁的老者,會讓人嘆惜,如果他身體依然年輕,仍然可以掌管這個國家,而且會更好。他自己也説,自己的才智並未衰減,但身體的老邁不可阻擋。

  然而,大概也正是因為他的老邁,他在書中表現出了非常明顯的悲觀主義情緒。這種悲觀主義情緒,主要表現在他的“傳統決定論”的思想上:他對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問題的看法,總是首先考慮到該地的“傳統”,進而認為,這些傳統是難以甚至無法改變的,於是,在他眼中,世界的未來,只能受制于各自傳統的強大制約而難有實質性突破。這一點,他對中國、歐洲、印度都非常悲觀。在諸多國家中,他似乎只對美國的未來是真正的樂觀,因為他認為美國人歷史短暫,而創造的傳統是優秀的。當然,他認為中國國力會有很好的發展,但這和實質性的、全面的發展不是一回事。所以,我認為他對中國也是悲觀的,這緣于他對中國傳統的不認可,而傳統決定了當下和未來。

  而他的悲觀主義,我認為又是和他的務實主義密切相關的,他幾乎是純粹的務實主義,他自己也説,自己並不高談什麼偉論,“想做的已經盡力做到了,就心滿意足”。談到很多地方的發展,他都明確表示“那跟我沒關係”。他認為自己的唯一任務就是把新加坡建好,而他已經完成了。這種務實主義甚至導致他從不讀小説,因為那都是“虛幻”的東西。正是他的務實主義,讓他在非常險惡的環境中,尋找到最適合新加坡生存和發展的路子,並且為了這條路子不惜付出一些不小的代價。但事實證明他是對的,他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成功的國家。但也正是這種務實主義,使他深深為新加坡的未來擔憂——擔憂一旦走向“兩黨制”就會沉淪甚至完蛋,擔憂人口問題解決不了,這個國家會停止發展甚至完蛋。對這些,他毫不避諱。

  在李光耀眼中,這是一個危機四伏而且難以解決問題的世界。危險到他甚至為擔心如果中東地區爆發核戰爭波及不到東南亞而慶倖。這顯示了他的一種極度的不安全感。新加坡的成功,並未讓他感到真正的安全與自信,反而使他形成了一種深刻的悲觀,因為他認為,太多問題根本沒有辦法,而且他也不認為以後會有好的辦法解決。

  這種悲觀的背後,還有他的對信仰的缺乏。這大概也是他悲觀主義的原因,當然,也是他務實主義的表現。他説自己不信神,但也不否定神。但其實,經過他的論述,你會發現他其實更傾向於否定神,他是一個不想承認的無神論者。他不懼死亡,只是因為他認識到了那是無法改變的客觀現實,他認為死後人就“不存在”了,僅僅變成了骨灰,他也不會再見到他的妻子,因為他認為死亡意味著終結。

  他的純粹的務實主義甚至讓他根本沒有表露出一丁點的理想主義情懷。他對未來不怎麼談希望,而是表達了對各自問題難以解決的擔憂。(王京濤,愛海洋網副主編)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