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至8日,西方七國集團(G7)首腦會議在德國落幕,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齣席了此次會議。在此次會議上,安倍一反以往日本在G7峰會上只知“唯唯諾諾”的舊形象,主動挑起有關中國的話題,並在中國南海等問題上極力渲染“中國威脅論”等。有人擔憂,安倍的高調舉動,是否意味著其打算要與中國“撕破臉皮”,中日關係的未來是否由此出現不確定性?
但筆者以為,安倍此番言行雖有“出格之處”,但從根本上講並不會對目前的中日關係格局産生實質性的影響。其高調宣揚對華強硬的背後,隱藏的仍然是其國內的政治訴求。
我們知道,安倍上臺以後所進行的一系列政治行為,背後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就是修改憲法。他一直強調修改憲法是其“畢生使命”。10號,日本參議院通過了《防衛省設置修訂法》,就被外界普遍解讀為是安倍在修憲道路上的又一重要舉措。
然而即將於8月份到來的日本“戰敗70週年”紀念日(日本稱之為“終戰紀念日”),成為了安倍心中一道揮之不去的陰影。日本國內輿論目前已經開始了圍繞著這一紀念日的相關討論。根據筆者的觀察,儘管日本目前有著較為明顯的右翼傾向,但和平主義在國民心中仍有重要地位,反思那場戰爭的論調佔據主流。不少民間團體也表示,將在這一紀念日前後,向民眾進一步宣傳作為日本“和平憲法”根基的“憲法第九條”的重要性以及維護憲法的必要性。不僅如此,安倍本人也將在這一紀念日來臨之際發表重要講話。據外界推測,儘管其在講話中很有可能玩弄文字遊戲逃避日本的戰爭責任,但講話的整體基調將依然立足於傳統的和平主義論調。總之,將紀念日前後,日本政治領域將會瀰漫的氣氛,對於志在加快修憲的安倍將會是不利的。
從國際上講,此次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的紀念活動中,日本作為那場戰爭的發動者和戰敗者,亦同樣將不可避免受到那些被捲入戰爭的國家的指責。聯想到安倍政權上臺以後所進行的種種謀求使得日本重回“正常國家”的舉動,這種歷史上的指責如果和現實結合起來,對於安倍及日本政府的國際形象也同樣將會是十分沉重的打擊。
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安倍在此次G7會議上的高調行為了。其正是要通過“賊喊捉賊”的把戲,規避掉這些可能出現的風險。通過渲染在南海地區的“中國威脅論”不僅可以響應美國早些時候在這一問題上對中國所進行的指責,強化日美合作關係,而且可以在世界各國面前,將自己包裝成謀求和平和穩定的象徵。此外,對於中國在領土範圍內所進行的合理行動誇張成“日本經過南海的生命線被中國切斷”,也能成為安倍政權修改憲法的有效辯詞。能想出如此一石多鳥的策略,想必安倍也是下了不少“功夫”的。
然而,這一策略究竟真能如安倍所願,發揮其所設想的效果嗎?聯繫之後這數天的事態發展,我們恐怕也是要大大打一個問號的。且不説G7會議後所發表的《首腦宣言》拒絕了日本要求“點名”批評中國的要求,日本國內的《讀賣新聞》更在9日的報道中,援引日本官方人員的話稱,有關中國海洋活動問題,“實際就只有安倍首相一人在提”。安倍除了又一次充當了美國的“應聲蟲”以外,得到的好處似乎並不明顯。另一方面,日本國內捍衛“和平憲法”的浪潮,並沒有因為安倍的危言聳聽有所削弱,同樣是在9日當天,諾貝爾和平獎發來通知,同意受理日本愛好和平人士所提出的“日本憲法第九條參選和平獎”推薦。”安倍的修憲之路又蒙上了一層陰影。
總而言之,安倍此次G7發言,只能説是其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政治伎倆,並不會中日兩國關係造成實質性的影響。但我們需要提醒安倍,其所秉持的修憲之路,是與中國的國家核心利益乃至於世界潮流背道而馳的,是註定要失敗的。渲染“中國威脅論”,將之作為修憲的藉口,也同樣在揮霍中日兩國本就得來不易的互信基礎,遲早會對中日關係造成根本性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