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符合亞洲地區多樣性的地區秩序

時間:2015-05-27 15:20   來源:中國網

  5月26日上午,亞信非政府論壇首次年會第二次全體會議舉行,會議主題是“戰後國際秩序與亞洲安全”。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做了大會發言,內容如下:

  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有全世界40%的人口,有48個國家,各國所面臨的安全環境都各有不同,儘管國際秩序是相同的。

  我想説的第一點就是,相同的國際秩序對每個國家所産生的安全作用是不同的。我們指望建立一個國際秩序,讓每個國家都從中受益,這恐怕是做不到的。現在,整個亞洲地區相對安全環境較好的應該是東亞,東亞是從1991年以來沒有發生過戰爭的地區,這比歐洲的情況要好,歐洲在冷戰結束之後還經歷了喬治亞戰爭、科索沃戰爭和現在的烏克蘭戰爭,可見同樣的國際秩序之下,歐洲的安全形勢未必比東亞好。

  亞洲另外一個相對安全的是南亞地區。冷戰之後,南亞地區發生衝突的次數或者規模的烈度都明顯小于戰時;另外,中亞也好一些;西亞地區正處在戰爭的騷擾之中,而且有多場戰爭現在還在進行。

  那麼我們就得出一個思考:在不同的亞洲地區,是需要建立相同的國際秩序,還是在不同的亞洲地區建立不同的國際秩序?在亞洲,不同國家面臨不同安全問題的條件下,是需要共同的理念,還是需要不同的理念?是需要因地制宜的秩序,還是需要統一的秩序?

  從全球的角度來跟亞洲地區比較,會發現,我們已經享受了全球性秩序的積極方面,即避免了世界大戰的發生。應該説,二戰後這樣一個全球性的國際秩序,使得世界各個地區沒有遭受世界戰爭的威脅。但是在除此之外的其他方面,每個國家面臨的情況不一樣,特別對有些進行長期戰爭的國家而言,沒有世界戰爭,意味著沒有別的國家在打仗,但就這些國家而言,無論有沒有世界戰爭,都得進行戰爭。

  所以,在亞洲地區會出現實力對比並不一樣的情況。在東亞地區,我們實際上是面臨中、美、日、俄四個大國實力的對比,在中東地區或者西亞地區,實際上是大國的勢力已經撤出,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伊朗、沙特、土耳其、埃及四國之間的實力結構在這裡起了重要作用。也就是説,在整個亞洲,我們恐怕還得在每個次地區,依據它的實力結構來考慮建立一個適應那個實力結構的次地區秩序。

  亞洲地區的多樣化,決定了我們要提到美國人提倡的非常不適應世界的一個概念——美國總是認為世界建立統一的秩序是最有效的。這個想法在歷史上明顯是不符合客觀國際政治的,一個統一的國際秩序是不能解決所有國家的問題的。亞洲地區多樣化,更決定了我們要根據亞洲四地區的多樣性,來考慮每個地區的秩序建立怎樣的秩序。

  第二點,創造符合本地區或次地區的國際秩序所需要的理念可能有所不同。比如我們現在通常有一個認識,認為只要有了經濟基礎,國家間的和平就能維持,就能獲取安全。這對有些國家來説可能是客觀的事實,但對於那些常年處於戰爭狀態或者現在處於戰爭狀態下的國家,經濟發展不是他們首要的,經濟發展不能解決他們國家的問題。甚至我們的經驗是,在利比亞和敘利亞這樣的國家,自從2011年發生戰爭以來,這些國家的經濟基礎沒有起到任何維護這些地區安全的作用。

  我的想法是,由於亞洲地區有48個國家,我們應該充分利用亞洲地區多種文化、多種思想、多種認識的優越性,提出各種不同的看法,把這些不同看法的優勢都發揮出來,我們可能能夠建立起來更符合這個地區多樣性的地區秩序,這樣才能使得我們這個地區減少戰爭、促進合作、維護安全。(毅鷗 蒲俊)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