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突圍路在何方

時間:2015-05-21 11:15   來源:北京青年報

  飛速發展三十多年之後,中國製造業面臨突圍。在一代人的發展時間裏,我們不僅幾乎用光了原有的優勢,還積累下大量的問題等待處理。國務院推出了《中國製造2025》,以繪就藍圖的方式描述了目前到2049年我國製造業的突圍方向、路徑和目標(相關報道見A14版)。計劃宏大而又富有細節感,如果執行過程如計劃本身一樣紮實,那麼“中國製造”一定會以全新格調閃耀起來。

  值此宏觀經濟週期的寒冬時節,以“四面楚歌”來形容本已困難重重的中國製造業並不過分。長期以來,我國製造業興衰與整體經濟體溫可以説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在全球需求都難成氣候的當下,危機成為常態。

  我國製造業早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但出口的大量商品是沒什麼技術含量的低端商品。“Made in China”很多時候成了“低品質便宜貨”的代名詞。筆者在義大利曾親眼見過店家以“非中國製造”為噱頭來標榜自家品質的做法。而且,即便是這種定位,我國輕工業目前的生存境況也苦不堪言。紡織、製鞋、玩具、傢具等輕工業自2008年之後就再難有漫天訂單飛來。企業同時還要應付人民幣與工人工資的雙重升值,利潤空間幾乎喪失殆盡。

  重工業方面,“兩高一剩”成為揮之不去的印象標簽。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重化工業遍地開花,單位産能對應的能耗和環境成本都高於國際平均水準,為國家提供的不僅僅是根本用不完的基礎材料,還有漫天的霧霾、沉積的壞賬和大批難覓出路的低水準産業工人。在有限的高端製造業領域,我國缺乏相應水準的創新,使得飛機發動機、手機晶片、精密儀錶等核心零部件需要依賴進口。我們的高鐵製造技術在國際上依然是靠價格而非技術拿單,能走出去的高端産業局限于通訊設備、工程機械等寥寥幾個領域。

  後危機時代歐美國家紛紛拿出産業振興計劃。美國推出“再工業化”,德國高舉“工業4.0”,日本要求“産業回流”。這些政策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以“智慧化”為標簽的“工業4.0”提法,這實質上是在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智慧化生産方式提高到與蒸汽機、電力和資訊技術在工業發展史上扮演的地位上來。以機器人、3D列印、雲計算等新型生産手段為基礎的第四代工業,將大幅降低生産成本,進一步打擊我國製造業一直依賴的價格優勢。如果我們無法跟上並趕超,那麼我國製造業將一直聽著這四面楚歌。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我們的企業不僅無路可退,而且必須殺出重圍。

  在《中國製造2025》裏,政府描述的突圍路徑是這樣的:以創新為核心,在推進工業資訊化的同時提升基礎工業能力,打造品質品牌,推動綠色製造,並將資訊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作為重點領域來突破,推動整體産業結構的深化調整。

  作為一份全面的戰略部署,這樣的路徑方向和著力點都是很明確的,同時也是極為宏大的。宏偉藍圖的實現需要點滴寸勁的不斷接續,企業和政府都需要更細緻的行為指引。

  全球企業界在創新方面的標桿中,3M公司對我們有強烈的啟示意義。這家百年老店的全名是“明尼蘇達礦業與製造業公司”,聽起來可謂“傻大粗黑”。但就是這家公司,在電子和日用品領域當中持續創新,在膠帶、光碟、液晶等無數毫不“高精尖”的領域內獲得突破。3M創新能力之強,甚至超過蘋果。3M公司一直強調1/3的營業額必須來源於創新産品,各級主管得容忍下屬鑽研自己不甚同意的項目。我國産業升級的應有之義是企業大面積提升自己的技術能力,3M這種“于無聲處聽驚雷”的創新路徑值得借鑒。

  政府最大的挑戰則在於如何踐行“市場主導、政府引導”這條自己劃下的界限。我國製造業中以國企為主,如果以“市場主導”,那麼過剩産能都應該立即出清,地方政府不應以就業、財稅等名義干涉企業合併。然而這在目前看起來何其天方夜譚!國企和政府已經在過去多輪經濟週期當中成為最大的利益集團,如今要求自己往後撤,恐怕僅有高層意志仍然不夠。傑克韋爾奇接手GE這家航空母艦級的龐大企業時,採取的手段是雷霆式的,大規模裁員並去除不賺錢的項目。3M公司也強調要及時清理沒有前景的産品。我國比GE、3M要大無數倍,手段烈度需要考量,但去蕪存菁的方向不應改變。從來沒有聽説過艱苦卓絕的創新是發生在政府保護之下的。

  不管是企業還是政府,承擔創新的主體都是人。企業家要有創新意識,工程師和産業工人要有創新能力,政府官員要有超乎權力之上的創新意願。三類人都需要在自己的知識、格局和氣量上有所突破。重點在企業,難點在政府。所以,從最微觀的角度説,我國製造業的突圍,有賴於從政府到企業每個人的自我突破。表現在外,應該呈現為企業的激情與政府的克制。相比之下,後者更為根本。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