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中國化工集團啟動收購義大利輪胎生産企業倍耐力(Pirelli)65%的股權;同月,錦江集團完成收購法國盧浮酒店;2月份,中國復星國際有限公司牽頭的投資平臺出資9.58億歐元,收購法國度假村運營商地中海俱樂部92.8%的股份……根據晨哨網的統計數據,今年一季度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宗數為119宗,同比增長39.34%,涉及資金401.3億美元。
專家分析認為,在新一輪全球並購熱潮的背景下,中企海外並購不僅數量快速增長,而且更加注重國外公司的品牌和技術,這説明,中國企業“走出去”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看好未來經濟前景,通過並購搶佔市場先機
今年第一季度,全球並購活動經歷了2007年以來的最快開局。相關統計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並購交易總額同比上升21%,達8110億美元。按目前的速度,今年全年的並購交易額將超過3.7萬億美元,有望成為歷史上並購規模第二高的年份,僅次於2007年。今年提出或宣佈的並購交易中,有15宗價值超過100億美元,這也是有此記錄以來的第二高水準。
近一段時間,一系列的國際收購和並購案格外引人關注:4月初,荷蘭皇家殼牌宣佈以470億英鎊收購英國天然氣集團;3月底,美國最大的健康保險公司聯合健康集團以128億美元收購藥物福利管理公司;全球第二大食品公司卡夫食品和番茄醬生産商亨氏食品公司也在3月底宣佈合併,兩家公司將締造全球第五大、北美第三大食品飲料公司。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全球收購並購活躍説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告一段落,企業家看好未來全球經濟發展前景,通過並購來調整産業佈局,搶佔市場先機。從資金面看,低利率環境及飆升的股市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低利率降低了企業從銀行貸款進行收購的成本,而收購並購一般採用現金收購加股權置換的方式,股市持續上漲,收購方在進行股權置換時成本降低。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並購研究中心主任張金傑表示,美國企業的收購並購額佔全球收購並購總額的1/4左右,美國經濟形勢好轉,美元持續升值,美國企業收購並購的增加帶動全球並購的活躍度。
中企加快國際化進程,外企借機開拓中國市場
中國企業也是這一輪全球並購大潮中的弄潮兒。今年2月,法國金融市場監管局宣佈了一場法國史上耗時最長收購案塵埃落定。中國復星國際有限公司牽頭的投資平臺整體出資9.58億歐元,以每股24.6歐元的價格收購了法國地中海俱樂部92.8%的股份。法國《回聲報》評論説,復星集團在中國市場發展起來之後,對面向中國市場的歐洲集團進行投資,收購地中海俱樂部就屬於成功案例之一。法國《快報》援引地中海俱樂部首席執行官德恩斯坦的話稱,地中海俱樂部被復星收購之後,發展方針將明顯轉向國際化的高檔俱樂部,“這是唯一能確保地中海俱樂部未來發展的路線”。復星集團在2013年提出收購要約時,就得到地中海俱樂部高管的支援,希望能借此改善其客戶基礎,打開在中國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市場。
法國經濟學家張萬申表示,法國很多企業擁有優秀的工藝、産品和名牌,正需要發展資金,以應對最近幾年金融危機和全球化帶來的衝擊。法國勞工法和社會福利規定比較複雜,加上稅務方面缺乏一貫性,讓外國投資者産生疑慮。法國政府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並積極採取措施向外國投資者提供各種優惠條件。法國的並購機會很多,僅法國財政部工業重組處正在處理的有經營困難的企業就有上千家,其中有的可能成為中國企業並購的理想目標。
今年3月中旬,中國化工集團公司和義大利輪胎生産企業倍耐力控股公司達成協定,中國化工集團將收購倍耐力65%的股權。倍耐力集團首席執行官普羅韋拉在接受義大利《晚郵報》採訪時表示,在同中國化工聯手之後,倍耐力將獲得直接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歐委會前主席、義大利前總理普羅迪對本報記者表示,雖然目前歐洲對中國投資的比重更大,但是中國對歐洲的投資也快速增長,投資潮的方向已經開始轉變。中國的大型企業已經抓住機會躋身全球性企業行列,歐洲不僅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還擁有先進技術,中國企業在歐洲將獲得巨大的發展空間。
張金傑表示,近年來,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加速,收購美歐日等發達國家企業的數量明顯增加。這既是因為中國政府對企業“走出去”的支援力度大,也是因為中國企業有獲得先進技術、海外市場以及在全球範圍內合理配置資産的需求。“收購發達國家企業的門檻高,但是發達國家法律法規體系健全,收購完成後整合的難度較小。”張金傑建議,收購前,收購方應該做好盡職調查,規避風險。此外,中國企業可以和歐美企業聯合展開收購,這樣既可以借鑒歐美企業的經驗,又可以分擔風險。
陳鳳英錶示,中國企業“走出去”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國企業需要國外的市場、品牌、技術。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與中國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比如復星國際收購地中海俱樂部就是看好中國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中國消費者對國際知名旅遊度假品牌的認可度越來越高。“中國製造2025”的提出,也促使中國企業在並購中更加重視外國企業的先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