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對於伊朗核框架協議的反應已經塵埃落定,我們最終取得了何種成果?如果該協議最終得以完成,至少將會限制伊朗的核項目,將一個可能的核擴散國轉變成為門檻國,重新復興伊朗經濟,並再定義核不擴散條約。
然而,支援者和批評者都就協議對於地區、美伊關係、伊朗未來等重要意義心存不切實際的期望。
懷疑論者將核協議視作“伊朗不可避免地走向製造核武器道路上的一小段彎路”,解除制裁將給予德黑蘭以更多資源來擴大其地區影響力。還有人認為,美國的中東戰略正在危險地向伊朗傾斜。
支援者則希望,達成協定將導致當代版的“尼克松向中國開放”,結束中東核擴散危機,並使得伊朗能夠更加融入世界體系,減少地區紛爭。所有這一切都有可能,但前路也存在不確定性。
根據框架協議,伊朗將把離心機數量和低濃縮鈾的庫存量大大削減,今後的鈾濃縮活動只在納坦茲核工廠進行,在15年內不再新建其他濃縮設施。此外,還將之前秘密的福爾多地下濃縮鈾工廠改造成為用於和平目的的科研機構。一些有限的活動將限定在10年至15年之間。
最為重要的是,該協議要求建立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查機制,國際原子能機構將能夠監管伊朗核項目的方方面面,包括鈾礦開採、濃縮鈾活動以及“懷疑檢查”等。但鋻於雙方彼此之間信任關係尚未完全建立,協議可信賴度的關鍵在於核實和執行。
美國和伊朗分別公佈的事實清單表明瞭達成最終協議所需解決的艱難問題。雙方不同的解讀意味著,伊朗庫存的濃縮鈾的前景、解除制裁的速度和規模、國際原子能機構監管和核實的範圍與期限依然不明朗。
伊核協議一旦最終達成,可能將對核不擴散條約體系以及亞洲地區帶來長期影響。允許伊朗進行濃縮鈾活動為核不擴散條約確立了新標準。沙特甚至韓國等國肯定會援引該標準,並要求進行完整燃料迴圈活動。事實上,協議的達成有可能讓伊朗成為像日本或加拿大這樣的“事實核國家”。
就東北亞而言,該協議是中美兩國在全球重大安全事務上進行合作的典範。但問題依然存在,朝鮮對該協議作何反應?這是否會成為平壤考慮的模式?
對於中東地區的影響還有待觀察。沙特支援該協議。但外界擔心,隨著德黑蘭尋求擴大影響力,擁有更多資源的伊朗將會加劇業已存在的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衝突。
批評者和支援者都無法準確預知最終協議將會帶來何種後果。而在這樣一個充斥混亂的地區,利比亞、敘利亞、伊拉克、葉門等失敗國家飽受衝突摧殘,核協議是一個罕見的積極進展。(作者羅伯特 A 曼寧/大西洋理事會布倫特斯考克羅夫特國際安全中心高級研究員,曾擔任美國副國務卿高級顧問,本文由王曉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