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日本民眾了解真實歷史”

時間:2015-03-25 14: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紙,其實可以作為武器。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曾是二戰時日本陸軍的登戶研究所。這裡開發了兩種與紙有關的武器——氣球炸彈和假幣。”3月21日,在位於日本神奈川縣的明治大學,舉行了和平教育登戶研究所資料館開館5週年的紀念活動。該館館長山田朗在開場白中如是説。

  日本二戰期間用於研製細菌武器和假幣的秘密研究所,在有識之士的爭取下變身歷史資料館,以讓更多日本民眾了解歷史、銘記歷史。

  資料館前的牌子説明瞭其設立的宗旨,“我們有必要去正視戰爭的陰暗面,冷靜地向後代講述戰爭的本質並展現戰前日軍所從事的諸多活動的一角。”不少日本民眾在資料館留言本上寫下了應更好反省歷史的感悟。

  為重新思考歷史提供契機

  儘管是週末,但活動現場座無虛席。從事造紙研究數十年的小林良生詳細介紹了二戰期間,日軍利用民間造紙企業研發氣球炸彈和假幣並分別投放到美國和中國的歷史。隨後,觀眾們紛紛前往資料館參觀。

  這家資料館的建立反映了戰後日本社會對戰爭責任的認識、反省和追究。資料館前身是日本陸軍1937年開設的登戶研究所,曾設有生化武器、假鈔製造等科目。在規模最大時,這裡曾有約1000名工作人員和100余棟建築物。1950年,明治大學買下研究所遺址。上世紀60年代,日本知名導演北野武以及演員西田敏行在該校區就讀時曾參加學生運動,要求把這些戰爭遺跡保留下來。2004年前後,時任明治大學校長納谷廣美收到登戶研究所前工作人員希望保留該遺址的信件後,經過6年的籌備,終於在2010年,把這座當年用於研究細菌武器的實驗室改造為用於和平教育與研究的資料館。

  山田朗對記者説:“資料館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反面教材,為學生們重新思考歷史提供了契機。資料館開設在校園中,能夠讓學生們切身感受到戰爭與自己之間的密切關係。只有了解這些歷史,才能夠進行客觀思考。”

  資料館的建立與71歲的渡邊賢二密不可分。上世紀80年代,高中老師渡邊帶領學生採訪了當年的登戶研究所員工,整理了大量珍貴的一手資料。渡邊對記者説:“資料館開設在有理工學院和農學院的大學裏有著特殊意義,可以讓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大學生了解並思考科學與戰爭的關係,思考如何利用科學。科學技術既可能助長戰爭,也可能有利於和平。”

  資料館的史料顯示,在二戰中,侵華日軍意識到無法依靠武力打敗中國,便開始製造假幣,一方面讓中國陷入通貨膨脹,經濟秩序癱瘓;另一方面使用假幣在中國“購買”物資。登戶研究所從事假幣製造的部門一直被當作“秘密中的秘密”。日本戰敗之際,關於假幣製造的資料都被燒燬,直到當年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出來作證,這段歷史才浮出水面。

  在資料館中,記者看到了當年製造假幣的大量資料。據山田介紹,1942年至1944年的3年間,日軍共向中國投放了數以億計的假幣,價值相當於現在的20多萬億日元。由於中國國土面積大,投放假幣並未達到日軍最初目的,但日軍仍然用假幣在中國購買了大量物資。其中不僅包括糧食等生活物資,還有源源不斷地被運送到日本的金銀等貴金屬。

  承認歷史才能防止悲劇重演

  山田還特意帶記者參觀並介紹了日軍當年在這裡研發細菌武器的情況。這是渡邊30年前帶領學生們採訪調查當時的工作人員得到的一手資料。山田説,確鑿的證據顯示,日軍當年在中國實施過細菌戰。然而,這些資料在日本正式的公文中幾乎無跡可尋。

  據悉,資料館開館以來,已有4萬多人前來參觀。山田向記者表示,“資料館最重要的作用是讓更多的日本人知道在戰爭期間發生過什麼,並讓下一代傳遞下去,只有以史為鑒,才能面向未來。”

  過去,這裡是承擔日軍秘密戰爭任務的研究所;今天,這裡是呈現戰爭被隱藏一面的資料館。在資料館,記者看到了來自日本各地的參觀者留言:“這個資料館給了我勇氣,讓我知道並接受了歷史的真相。我認為不斷講述這段歷史非常重要。”“希望更多日本民眾去了解真實的歷史。”“必須要反省日本過去所犯下的錯誤。日本有很多應該向德國學習的地方。”

  一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用稚嫩的文字寫下了一段令人深思的感想:“這是我第四次來參觀,但絲毫沒有厭倦。今天的日本變得越來越像以前,為了防止重演同樣的歷史,我想盡可能多地來這裡看看。”

  參觀完資料館後,記者耳邊回蕩著山田的一句話:這裡展示的都是無法被改變、無法被否認的歷史事實。對日本來説,雖然承認這些事實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必須要認真如實地加以繼承。這就是歷史,只有在承認歷史的基礎上,才能防止悲劇重演。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