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伊斯蘭化”運動在德國有多少民意支援

時間:2015-01-21 08:15   來源:中國青年報

  德國人雖然不喜歡移民,但卻又偏偏十分需要移民。不管曾經有多美,也不管人們願不願意,那個單一民族與文化的德國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德國雖然還是德國,但已註定不再是德意志人的德國。

  年初發生的巴黎恐怖襲擊事件,對於德國反伊斯蘭化運動無異於火上澆油。德國時間1月12日和19日,“愛國歐洲人反對西方伊斯蘭化運動”(簡稱Pegida運動或反伊斯蘭化運動)都舉行了例行的週一遊行活動,12日在德累斯頓參加遊行的人數創紀錄地達到了2.5萬人(組織者稱4萬人)。這場運動2014年10月發端于德累斯頓,之後迅速擴展至全國各大城市。抗議者主要是擔憂德國社會吸收了過多的穆斯林移民而被伊斯蘭化,因此要求政府調整現有移民政策,維護基督教文化傳統。

  反伊斯蘭化運動在德國引發了極大爭議,社會各界褒貶不一。德國總統和總理都對這場運動提出了嚴厲批評。默克爾認為這些抗議者的心中滿是偏見、冷漠甚至仇恨,在新年致辭中呼籲德國人不要追隨這場運動。聯邦司法部長馬斯更是將這場運動稱作“德國的恥辱”。今年1月6日,在德累斯頓抗議者人數創紀錄地達到1.8萬人之後,包括前總理施密特和施羅德、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在內的80名政要和知名人士站出來發表公開信,旗幟鮮明地對這一排外運動説“不”,呼籲德國要繼續保持開放、多元和包容。在政府和公民組織的倡議下,德國各地民眾走上街頭,在同一時間舉行反排外抗議活動。在柏林、慕尼黑、斯圖加特、波恩、科隆等地,反排外抗議活動的參加者甚至遠遠超過了排外示威者。德國主流媒體也大多對Pegida運動持批判態度,同情和支援Pegida運動的報道比較少見。

  表面看起來,反伊斯蘭化運動似乎處於一種人人喊打、四面楚歌的境地。個別支援反伊斯蘭化運動的政治人物和社會人士,幾乎不例外地遭到了口誅筆伐。但是另一方面,每週不斷增加的抗議人數卻又説明,反伊斯蘭化運動似乎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群眾支援。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反伊斯蘭化運動只是“一小撮”右翼排外分子的鬧劇嗎?

  德國媒體公佈的幾項代表性民意調查,或許可以解答我們心中的疑問。2014年12月15日,德國《時代線上》委託YouGov完成的調查顯示,49%的受調查者對於德國各地爆發的反伊斯蘭化抗議活動表示理解。《明鏡》週刊2014年12月中旬委託TNS完成的調查顯示,有三分之一的受調查者認同抗議者的觀點。新聞電視臺(N24)委託Emnid完成的調查顯示,15%的人認同反伊斯蘭化運動的目標,並願意上街參加遊行。而《圖片報》委託INSA所作的調查顯示,27%的受調查者表示願意參加反伊斯蘭化遊行。

  類似的調查還有一些,這裡不一一列舉。儘管這些調查得出的數據並不完全一致,但是綜合起來看,德國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對於反伊斯蘭化運動持同情或理解的態度。雖然從絕對數字看這一比例不佔多數,但是在一個觀念和利益本就多元化的社會,能凝聚起這麼高的社會共識已不容小覷。這足以修正我們之前形成的有關“反伊斯蘭化運動遭到壓倒性批評”的片面印象。同時,德國電視臺ARD和《世界報》聯合委託Infratest Dimap所做的調查還顯示,在支援反伊斯蘭化運動的人中,有65%表示自己的工作很穩定,因此,反伊斯蘭化運動並非只是那些容易産生排外思想的“少數邊緣群體(失業的右翼分子)”的鬧劇,而是得到了德國社會不同階層的支援。

  德國人為何會支援和理解這個被視為“排外”的反伊斯蘭化運動?筆者認為,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近年來大量涌入的穆斯林移民和難民,讓不少德國人在內心積聚了許多不滿,已經到了不吐不快的境地。據統計,2009年,德國有大約425萬穆斯林民眾,佔總人口的比例為5%~5.6%。近年來,受戰亂等因素影響,來德國的難民越來越多,僅在2014年就有大約20萬難民來德國。人口專家預測,到2030年,德國的穆斯林民眾將會增加到550萬人,在總人口中的佔比將增長至7%。

  因為想要保持自身文化,穆斯林移民近年頻頻與德國主流社會發生文化衝突。特別是受“伊斯蘭國”和恐怖襲擊事件影響,德國人對伊斯蘭教的印象逐年惡化。《世界報》今年1月8日公佈的、由貝塔斯曼基金會提供的數據顯示,認為“伊斯蘭教是威脅”的比例,已經從2012年的53%上升到2014年的57%;認為“伊斯蘭教與西方社會不相容”的比例,也由52%升至61%。分析還顯示,政治取向、教育水準和社會地位,對德國人對伊斯蘭教的看法沒有實質性影響。

  當然,責任也不能全部歸咎於穆斯林移民。在外界看來,德國人本就有揮之不去的排外形象,他們在接受外來移民方面也確實存在著一定的文化和心理障礙。根據霍夫斯泰德的研究,德國是一個規避不確定性傾向明顯的社會,而有著不同宗教、生活習俗和行為方式的穆斯林移民存在本身,就意味著一種不確定性。這讓德國人感到焦慮,他們希望通過融合來消除。但是,當德國人發現穆斯林移民不但不願“融入”,而且還十分堅定和自信地保持在很多方面與德國和西方文化格格不入的伊斯蘭文化時,難免心生不滿。

  格勒弗特在《德國特徵》一書中指出,德意志民族是一個充滿恐懼感的民族。外國的觀察者甚至發明瞭一個專門的概念來描述德國人的這一特點,即“德國人恐懼”(German Angst)。2014年9月公佈的“安全指數”(Unisys Security Index)也證明,德國人比較缺乏安全感。有人根據調查列出了德國人的十大恐懼,其中,對“外國人所帶來的張力”的恐懼排名第七,甚至高於對“經濟狀況惡化”和“恐怖主義”的擔憂。

  正所謂造化弄人——德國人雖然不喜歡移民,但卻又偏偏十分需要移民。根據預測,德國人口到2030年將會從8200萬下降到7900萬,加上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到2025年德國將會減少650萬勞動力。若無移民,德國現有的經濟發展和生活水準將無法維持。因此,德國不僅需要移民,而且需要很多移民。德國商業銀行的預測顯示,要想阻止人口縮減,在未來的20年中,德國每年都需要接納50萬移民。

  隨著穆斯林移民的增多,德國會不會被伊斯蘭化?筆者認為,這種可能性應該説不是很大。今年1月1日公佈的一項Forsa調查顯示,三分之二的被調查者認為,德國被伊斯蘭化的危險被誇大了。一來,穆斯林人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只佔少數,而且下一代比上一代更容易接受和融入德國文化;二來,德國人絕對不會輕易放棄其自由民主的社會制度。當然,德國社會不可避免地會接受一些伊斯蘭文化的要素,例如,德國穆斯林中央委員會主席曾要求將穆斯林齋月和宰牲節的一天作為德國的法定節日,這在未來有可能成為現實。

  德國具有移民背景的人口,現在已達1634萬,佔全德人口的20%。在15歲以下人口中,這一比例更是超過了30%。顯然,德國顯然已經步入了移民社會。但是,許多德國人——包括反伊斯蘭化運動的參加者——卻還沒有接受這個現實,還在留戀著單一民族和文化的社會模式,並由此産生了與支援移民社會、多元文化的政府的分歧。

  在參加抗議示威活動時,持反伊斯蘭化態度的抗議者常常高舉著“覺醒”的標語,但實際上,需要覺醒的又何嘗不是他們自己!不管曾經有多美,也不管人們願不願意,那個單一民族與文化的德國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未來的德國不會向這種模式回歸,而只會離它越來越遠。德國雖然還是德國,但已註定不再是德意志人的德國。

  (作者孫進係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留德博士)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