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醫改,路在何方?

時間:2015-01-07 07:33   來源:人民日報

  2012年7月27日,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上,英國向世界展示了其引以為豪的免費醫療服務體制。

  長期以來,英國一直以其國民健康服務體系為榮。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改變,醫療開支令政府不堪重負,醫患矛盾愈髮尖銳,民眾對健康服務的不滿日增。儘管英國政府不斷探索醫改之路,但至今改革收效甚微

  不堪重負

  從全民醫保典範到全民詬病的焦點

  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英國把“病床”搬上舞臺,讓“病人”“醫生”和“護士”載歌載舞,顯示出英國對其國民健康服務體系(NHS)的無比自豪。回顧NHS的歷史,它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是英國的國家名片之一。

  NHS創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開始復蘇的1948年。英國1946年《國民健康服務法》規定,無論勞動者還是非勞動者,無論個人支付能力大小,都應得到免費的全方位醫療服務。NHS在此基礎上建立,宗旨是實現全民覆蓋:即國家稅收是主要資金來源,個人無需購買醫療保險。

  NHS由三級醫療服務構成。社區全科醫生提供初級醫療服務,負責預防和小病治療;專科醫生在醫院承擔二、三級醫療服務,包括急診、大病治療和特別的護理服務。病人得了感冒、頭痛等小病,要先預約全科醫生診治,全科醫生處理不了,簽發轉診單將病人送往地區醫院。遇到意外事故、心臟病或其他急診,病人可跳過全科醫生,直接去醫院診治。除牙科和眼科外,其他疾病均在NHS服務範圍之內。

  建立之初,NHS運作順暢,並成為歐洲福利國家全民醫療保障的典範。然而,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現代生活方式導致慢性病負擔增大,醫療費用增加,政府財政支出每年都在飛速增長。此外,由於NHS長期由中央政府進行總體規劃,有學者稱其為市場經濟中的“計劃經濟”。缺乏競爭導致醫療機構漸失活力,醫護人員積極性不高,再加上機構臃腫導致官僚之風盛行,患者的不滿情緒加劇,一些患者為得到滿意服務,不得不自費去私立醫院。

  上世紀70年代,在石油危機的衝擊下,英國陷入嚴重的經濟衰退,福利體系難以為繼,撒切爾政府開始對福利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在醫保領域,主要是進行市場化改革,這也是日後歷屆英國政府醫改的大方向。

  燙手山芋

  資金短缺讓免費醫療不知何去何從

  現在,歷經多次變革的NHS,成了英國歷屆政府不得不碰的燙手山芋。免費醫療究竟何去何從,一直看不到答案。

  NHS的主要問題是資金短缺。今年英國將舉行大選,三大黨使出渾身解數招攬選民,醫療政策是比拼的重中之重。在野的工黨承諾,將為NHS找到25億英鎊的融資,以雇用更多的醫護人員;執政的保守黨保證,不減少醫療預算,讓全科醫生工作時間從每週5天延長至7天;與保守黨組建聯合政府的自民黨則表示,將多投入10億英鎊。除資金投入方面,三大黨還承諾解決就醫等待時間長等問題。

  資金問題為何成為黨派爭議的焦點?一方面是因為醫療支出佔財政預算的“大頭”,即整個國家預算的近10%。在投入NHS的預算中,大約80%來自政府一般性稅收,約10%來自國家健康保險稅,約4%—5%來自病人自付,其他來自商業醫療保險、利息等。最初建立時,NHS的預算為4.37億英鎊,而2014—2015財年的預算已增至956億英鎊。即便如此,目前仍有近2/3的醫院處於赤字運營狀態。據測算,去年年底醫院運營總赤字達10億英鎊。到今年3月財年結束時,赤字運營醫院預計將達醫院總數的3/4,這無疑會加重醫護人員流失,導致醫療服務品質進一步下降。

  另一方面,儘管投入連年增加,但在人口老齡化等因素的影響下,政府投入的錢還是跟不上需求的膨脹。數據顯示,英國醫院2012—2013財年接收病人逾1500萬,較10年前增長近400萬人;進行手術逾1000萬例,較10年前增長60%。醫院既要雇用更多醫護人員以保證服務品質,又苦於財政赤字的壓力要減縮支出。

  去年6月,NHS被指將面臨高達20億英鎊的資金缺口,約佔今年預算的2%。英格蘭NHS的首席運營官西蒙史蒂文斯在去年10月撰寫的未來5年發展計劃中明確提出,如果要保證目前的醫療服務品質,政府須每年再增加1.5%的財政投入,或者到2020年時投入至少比現在多80億英鎊。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