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大展宏圖實現亞太夢想

時間:2014-11-12 11:31   來源:中國網

  2014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北京峰會是APEC成立二十五年來又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會議。本次會議成果豐碩,為今後亞太地區經濟合作制定了新的藍圖,將有力推動本地區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並將使亞太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繼續發揮引擎作用。

  本次會議最為突出的成果主要體現在:

  第一,倡導亞太大家庭和命運共同體意識,首次提出實現經濟繁榮、互利共贏的亞太夢想。

  隨著世界經濟重心向亞太地區轉移,亞太地區在全球經濟活動中越來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亞太經合組織總人口達26億,約佔世界人口的40%;國內生産總值之和超過19萬億美元,約佔世界的56%;貿易額約佔世界總量的48%。亞太已成為全球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全球金融危機已過去6年,世界經濟整體上仍增長乏力,長期處在調整之中。而這期間亞太地區的增長好于全球其他地區並引領世界經濟增長。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亞太地區內部形成了日益緊密的經濟相互依賴關係。2013年,中國、日本十大貿易夥伴中各有八個是APEC成員,美國、加拿大則各有五個。2013年,中國已成為俄羅斯最大貿易夥伴。日益緊密的經濟相互依賴關係成為亞太地區各經濟體良好的合作基礎和天然的合作驅動力。

  經濟關係越是緊密,越是需要一種穩定、和諧的政治關係。亞太各成員具有大家庭和命運共同體意識,不僅有利於共同推動本地區經濟合作和經濟一體化進程、實現共同發展和繁榮,而且有利於實現本地區的和平和穩定。近來,美國一再聲明不會遏制中國的發展、中日關係的改善以及俄美兩國首腦三年來同時參加APEC峰會,均為本次峰會營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圍。習近平主席在開幕辭中就指出,“亞太經合組織是一個大家庭;亞太經濟體需要共同構建互信、包容、合作、共贏的亞太夥伴關係”。

  其次,本次峰會的最大成就是,為了推進本地區經濟一體化,本次峰會決定,正式啟動建立亞太自貿區(FTAAP)進程,並批准了相關路線圖。

  多年來,在WTO框架下多邊貿易談判陷入僵局和困境的情況下,亞太地區出現了各種形式、或大或小的區域貿易協定和談判,目前數量多達56個。越來越多的貿易協議,導致出現了“義大利面碗效應”,貿易規則越來越複雜,企業無所適從,降低了貿易安排的效率;同時,也使得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出現了各自為政、互相排斥的“碎片化”危險。

  早在2006年的APEC越南河內會議上,本地區就提出了亞太自貿區的設想,但也僅僅限于設想。今年,中國發揮主辦國的優勢,推動啟動亞太自貿區進程,並獲得APEC成員一致支援。

  正式啟動建立亞太自貿區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亞太自貿區包括了所有21個亞太經濟體成員,一旦建成,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自貿區,必將推動本地區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經濟一體化進程,是本地區未來持續增長和共同繁榮的主要途徑,也將有利於全球經濟增長。

  同時,本次領導人宣言重申反對一切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繼續努力在2020年實現茂物目標,支援多邊貿易體制談判進程、推動多哈回合談判早日結束。

  第三,在進一步擴大合作範圍的同時,突出強調在創新增長和互聯互通方面加強亞太地區合作。

  本次APEC峰會在加強機制建設、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經濟和技術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如恐怖主義、傳染性疾病、自然災害)、包容性支援(如增加就業機會、開發人力資源、關注弱勢群體、重視婦女對經濟發展的作用)等方面達成廣泛合作共識,並在全球價值鏈、供應鏈、能力建設等領域達成合作倡議。

  由於本地區經濟發展處於關鍵的轉型階段,本次峰會突出強調創新和改革、開拓經濟增長新領域對共同推動本地區增長、保持本地區作為世界經濟增長引擎的意義。全球金融危機後,本地區發達經濟體如美國長時間增長乏力,而日本經濟更是長期低迷不振。而此時,本地區新興經濟體則發揮越來愈重要的經濟增長引擎作用。然而,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歷長期高速增長之後,也進入了中高速經濟增長的“新常態”。轉換增長模式、追求創新型增長成為中國政府的重大課題,同時也是本地區各經濟體的重大課題。本次峰會認為,各經濟體將在科技創新和營造創新環境方面加強合作。

  本次峰會還突出強調加強互聯互通和基礎設施開發對本地區經濟增長、實現共同繁榮的意義。廣義的互聯互通不僅包括硬體上的(如鐵路、公路、航路、油氣管道)互聯互通,還包括制度安排和人員交流方面的互聯互通。硬體上的互聯互通則涉及到本地區較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融資安排。這在很大程度與中國建設“一帶一路”的倡議相吻合。在本地區,中國地域廣闊,擁有的鄰國數量最多。為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和資源開發、産業合作和金融合作等與互聯互通有關的項目提供投融資支援,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中國今後還將在互聯互通方面為本地區提供更多的公共産品。

  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93_114293.html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