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扎菲死了,“民主”活了麼?

時間:2014-10-22 10:31   來源:新華網

   2011年10月20日,利比亞前領導人卡扎菲在家鄉蘇爾特被捕後身亡,成為2011年中東動蕩之中第一個身死沙場的國家領導人。

   朝夕之間,風雲突變。

   隨著卡扎菲殘余勢力被不斷打擊和審判,“沙漠強人”和他的執政42載風風雨雨從此漸漸被掩埋在歷史沙漠中。時過三年,西方在沙漠中重建的嶄新“民主”之城卻遠不如人們所期盼的那樣安定富足:兩個議會、兩個政府分庭抗禮,分別支援世俗和宗教勢力的民兵武裝在多地對峙。

   強人之後,利比亞去往何處?

   【四十二載的累卵】

   三年之前的畫面仍然歷歷在目。伴隨著西方空襲的硝煙,反政府武裝人員拖拽著卡扎菲滿身鮮血的屍體,表達他們對一個時代終結的狂歡。

   時間退回到1969年9月1日。卡扎菲領導“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推翻伊德里斯王朝,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誕生。在建國後,卡扎菲採取措施,打擊削弱封建勢力,控制石油公司,建立現代工業體系,賦予普通群眾相應的參政權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經濟,改善了人民生活,提高了工農業者的地位。

   然而,在卡扎菲長期統治下,腐朽的家族政治日益嚴重、地域間政治經濟結構不平衡、經濟改革無章可循,導致中低層民眾不滿加劇,部族矛盾不斷加深,極端宗教勢力趁虛而入,最終動蕩爆發。反對派“全國過渡委員會”應運而生,美、法、英等國打著支援民主的大纛,劍指搖搖欲墜的“綠色王國”。

   【“民主藍圖”的污點】

   在西方國家襄助之下,打著“民主”旗號的反對派武裝推翻卡扎菲政權,“過渡委”開始權力交接。隨著利比亞國民議會在2012年8月8日接到了“民主”的接力棒,臨時政府總理阿裏扎伊丹上臺組閣,西方倡導的“民主藍圖”似乎已見雛形,一切應該按部就班,塵埃落定。然而,與“沙漠強人”倒臺相伴的權力真空使得各派爭權奪利的衝突日益膠著,世俗勢力與宗教勢力之間、部族勢力與中央勢力之間的爭鬥從未停息。

   終於,藍圖變成蜃景。

   政治博弈激化為大規模武裝衝突,戰後亂局勢如卷席。首都“淪陷”,國民代表大會和政府屈居小城圖卜魯格。今年5月以來,各地衝突已致數百人傷亡。然而這一切或許只是急劇惡化的開始:世俗與宗教勢力的權力角鬥、極端主義勢力的滋生蔓延、民兵武裝圈地為王、政治呼聲遭到漠視……

   從班加西到的黎波裏,從米蘇拉塔到蓋爾揚,人們想要的也許只是一個從廢墟中重建的家園,通過工作換來的穩定生活;但三年之後,家園被炮火毀壞、建起、又毀壞;工作被剝奪、復工、再失業。

   【霸權主義者的冷宮】

   另一邊,美國似乎早已把利比亞打入冷宮。三年前,美國以“正義”為名、以“民主”為號發動空襲,卻多多少少打著保障既得利益、維護自身安全的“小算盤”。隨後,面對日益混亂的利比亞局勢,在中東戰略收縮的西方國家似乎“有心無力”,加之利比亞局勢雖複雜棘手卻不至威脅自身利益,於是心安理得地選擇性遺忘。

   放眼整個中東,從利比亞到伊拉克,從葉門到巴勒斯坦,“西方模式”並沒有給中東帶來穩定與和平,反而使地區多國出現更多動蕩、更多流血。

   部分原因源自美國的雙重標準。在巴以局勢和敘利亞等國問題上,美國偏袒以色列,對巴勒斯坦平民傷亡視而不見;對他國主權、內部事務肆意侵犯。

   另一方面,美國和西方在整個中東局勢中左支右絀,分身乏術。在其原有戰略無法掌控局勢之時,也就不難理解“始作俑者”為何抽身而出。真正的民主與和平卻在動蕩中更加遙遙無期。

   強人之後,千瘡百孔。“民主”何處?敗絮其中。

   對於面臨“索馬利亞化”風險的利比亞,人道主義災難終究會危及周邊。結束亂局,一方面需要各派顧全大局、切實推進對話;另一方面更亟待國際社會真誠施以援手,尊重利比亞人民的訴求,維護利比亞民眾的利益,拿出可行方案。在極端勢力進一步安營紮寨之前,政治解決乃是當務之急。

   利己主義、雙重標準所帶來的惡性迴圈必不止于利比亞,也不止于中東地區。在肆意嫁接西方模式後卻“只破不立”,最終將在給地區國家造成新的創傷之外,給西方國家自身帶來更多威脅和麻煩。(陳聰)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