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不懼經濟封鎖

時間:2014-08-11 09:20   來源:光明日報

  從8月7日起,俄羅斯開始限制從美國、歐盟、加拿大、澳大利亞、挪威等對俄實施經濟封鎖的國家進口牛肉、豬肉、水果、禽類、奶製品等食品。俄羅斯政府高官甚至表示,俄方必要時甚至可以限制西方民航班機進入俄羅斯領空。可以看出,俄羅斯與西方之間轟轟烈烈的貿易戰正在拉開序幕,其背後則是塗抹著濃厚冷戰色彩的地緣戰略競爭。西方針對俄羅斯的第三輪制裁並沒有壓服俄羅斯,普京正在用行動向世界表明他決不向西方低頭的意志和決心。

  俄羅斯總統發言人佩斯科夫9日表示,俄羅斯不是制裁的發起者,俄政府採取的制裁措施是被迫之舉。如果西方繼續對俄實施經濟制裁,俄羅斯必將做出相應回應。

  輿論認為,制裁俄羅斯,從表面上看,西方此舉是為了逼迫普京放棄支援烏克蘭東部民兵,但實質上,它遏制俄羅斯的戰略意圖卻是路人皆知的司馬昭之心。制裁俄羅斯會起到什麼作用?它不會讓烏克蘭東西部握手言和,不會化解烏克蘭政治和社會中的重重矛盾,更不會給身陷危機的烏克蘭人民帶來和平和穩定。西方揮舞制裁這把冷戰之劍,試圖壓服俄羅斯,名義上是為了促使烏克蘭實現和平,實質上卻是把烏克蘭踢進了戰亂的深坑。西方政治家們自己也十分清楚,沒有俄羅斯的支援,化解烏克蘭危機只能是一紙空文。

  分析人士指出,制裁俄羅斯,美國不惜讓歐洲經濟陷入困境。德國、義大利等歐盟國家不僅要忍受歐元暴跌之痛,而且要直面企業訂單下降、經濟萎縮的慘景。制裁俄羅斯使德國被迫減少數十億歐元的出口,並可能導致經濟增長停滯。面臨俄羅斯反制裁舉措威脅的芬蘭,也將成為大國地緣戰略爭奪的犧牲品,據説,芬蘭25%的出口食品將無法找到新的買主,大批芬蘭食品企業將因此陷入險境。

  有識之士看到,制裁俄羅斯,受傷害的是全球戰略穩定。儘管很少有人認為烏克蘭危機會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但美國掀起的這場西方與俄羅斯的貿易戰必將嚴重影響世界安穩。國際輿論注意到,烏克蘭、波蘭等國近來都在提醒國際社會,“俄羅斯準備發動對烏克蘭的入侵”。華盛頓和北約也強調,“俄羅斯可能以人道災難和維和為藉口,向烏克蘭發起進攻”。也就是説,經濟制裁不但沒能讓俄羅斯屈服,反而會使俄羅斯採取更加積極的行動。從俄羅斯的立場上來看,制裁俄羅斯意味著西方拒絕尋找以和平方式化解烏克蘭危機的任何可能。世人應從世界政治格局的角度來觀察烏克蘭危機、制裁俄羅斯等事件及俄羅斯準備“發動侵烏戰爭”等莫名其妙的罪名。美國搞亂烏克蘭並在那裏放置一個威力巨大的爆炸裝置,實際上是劍指歐盟。烏克蘭成了華盛頓製造緊張局勢的杠桿,或者説是一個控制歐洲的支點。當今世界眾多熱點地區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華盛頓此前曾在那裏挖好了促使該地區各國走向對立的陷阱。

  無論是西方制裁俄羅斯,還是俄羅斯制裁西方,最受傷害的首先是俄羅斯百姓。西方挑起了貿易戰,企圖壓服俄羅斯,但缺少道義基礎的經濟制裁手段不可能征服俄羅斯民眾。在俄羅斯民眾眼裏,制裁俄羅斯不過是美國弱化俄羅斯的基本國策,是蘇聯解體以來華盛頓針對莫斯科的“習慣性動作”,在道義上沒有半點兒站得住腳的理由。普京要求烏克蘭政府與其東部地區民兵坐下來談判的主張,合情合理,務實公正。西方以此制裁俄羅斯的做法,不可能得到俄羅斯民眾的同情、支援和認同。

  輿論注意到,制裁即經濟封鎖,但用經濟封鎖的冷戰手段嚇不倒普京。普京之所以敢於啟動反制裁措施,接受西方的挑戰,根本原因是他深知,自己的身後屹立著支援他的俄羅斯民眾。人們看到,西方對俄的壓制越用力,普京的支援率越是直線上升。俄民調顯示,俄羅斯社會各界都堅決支援普京作出的反制裁決定。普京相信,為了維護本國的安全和政治利益,俄羅斯人可以不再吃荷蘭奶酪、波蘭蘋果、挪威鮭魚或美國雞肉。西方政治家習慣於以己度人,總是站在現實利益的視角去看待俄羅斯人。西方政治家並不懂得“國家情懷”“民族立場”在俄羅斯人心目中的崇高位置。他們需要花些時間和精力去搞懂俄羅斯人的價值觀與西方認知世界的方式有哪些不同。對俄羅斯來説,精神價值不能用經濟利益來衡量。不就是勒緊腰帶嗎,為了實現民族復興的夢想,俄羅斯民眾準備作出必要的犧牲。

  普京敢與西方對峙的膽略來自於對俄羅斯國力的信心。作為一個實力雄厚、資源豐富的大國,俄羅斯可以自給自足。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制裁可以讓俄羅斯找到新的發展途徑。新的經濟生存環境或將有助於俄羅斯經濟發展,尤其讓俄羅斯的農業大步躍進。另一方面,俄羅斯的國際影響力也是普京與西方抗衡的保證。世界不是西方的,西方“愚笨的限制”將迫使俄羅斯向東方轉身。

  道德制高點是普京敢與西方抗爭的強大支撐。試圖用制裁手段妖魔化普京、製造俄羅斯內亂的陰謀之舉不得人心。美國這種干涉他國內政、稱霸世界的“全球治理模式”沒有前途,不符合國際政治秩序民主化的世界發展潮流。國際輿論認為,西方用制裁方式挑戰俄羅斯國家管理體系、政治路線、發展方針的行為,只能進一步增強俄羅斯民眾對普京政府的信任和信心。(本報駐莫斯科記者 汪嘉波)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