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悄然轉型 周邊國家共用紅利

時間:2014-07-04 08:56   來源:廣州日報

  6月13日, 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的第24次《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締約國大會上,中國代表團團長、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王民針對越南、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的無端指責,澄清事實真相,並予以嚴詞駁斥。 新華社記者牛曉雷攝

  圓桌會議

  特別專題

  6月28日,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主辦了“國際形勢演變與新時期中國周邊戰略”學術研討會。來自外交部、中國社科院、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清華大學、國防大學、復旦大學等單位的數十名知名專家,對新時期的中國周邊外交戰略出謀劃策。

  本期的圓桌會議,三位中國頂尖的國際問題專家,與廣大讀者一起分享他們對中國外交政策的最新真知灼見。

  (記者 李明波)

  本期專家

  秦亞青:外交學院黨委書記

  金燦榮: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

  周方銀: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

  外交大勢

  中美關係、周邊關係

  兩個轉型過程漫長

  Q&A:

  近年來,中國周邊外交逐漸成為了民眾關注的熱點問題。我們應如何看待中國眼下的外交現狀?

  金燦榮:實事求是地講,中國的外部環境確實有變化,但中國的外部環境一直是在可控的範圍內,而且肯定不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困難的時期。中國之崛起是西方人五百年未遇之大變局,中國的工業化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事。但同時,中國走向海洋世界也動了美國人的奶酪。

  周方銀:當前國際體系正處在轉型期,中國是推動體系轉型的關鍵因素,是其中最重要的變數。在周邊問題上,涉及兩個重要的轉型,一個是中美關係的轉型,這主要體現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另一個是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的轉型。國際體系的轉型即使發生,也會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從樂觀的角度來説,這一轉型要完成,我個人覺得至少需要30-40年的時間。從不那麼樂觀的角度,則需要半個世紀以上的時間,實際上,美國從工業能力世界第一到成為體系中的霸主,經過了50多年的時間。

  目前是轉型早期階段

  現在我們還處於體系轉型的早期階段。在未來5-10年內,中國的相對實力雖然總體處於上升態勢,但在中美關係中,中國仍處於總體上的實力劣勢,中美關係的宏觀格局不容易發生具有實質性的變化。

  另一方面,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實力差距可以拉得很大,在樂觀的情況下,甚至可以大到令某些周邊國家感到越來越無能為力的程度。這有一個好處,就是實力結構的約束,可以迫使它們的政策立場回歸現實,逐漸降低它們在借用外部力量壓制中國所能達到的程度方面的期望值,同時也使它們在與中國打交道時産生更大的顧忌。從根本上説,任何國家都是不願徹底得罪一個身邊的大國的。但這是一個較為緩慢的過程,在1-2年內還難以達到這樣的效果,不過,這個趨勢會逐漸顯現。

  周邊格局

  熱點突破非常困難

  要準備“苦熬幾年”

  Q&A:

  我們的周邊外交政策應該如何調整?大概需要多久會取得成效?

  周方銀:對於中國周邊戰略的宏觀策略選擇,我們需要在國際體系轉型的背景下來加以理解。體系轉型的大背景,決定了在當前時期,中國在周邊戰略領域,可以制定什麼程度的階段性的戰略目標,包括如果我們試圖在周邊戰略上有所進取的話,應該是多大程度上的進取。

  在當前階段,周邊熱點問題,難有根本性的突破。如果付出很大的努力,或許可以取得一些小的突破,但大的突破非常困難,要根本性地改善中國周邊外交的局面,可能不是十分現實,有些東西受到結構性的約束,不是通過主觀努力就能夠在短期內做到的。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想守住已有的成果,實際上已經比以前相對容易了一些。這裡所説的成果,主要是指物質上的成果。在傳統安全領域,包括在領土領海爭端問題上,我們處於一種要向前推進很難,但防守相對容易的態勢。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在訂目標時,對於期望值要有一個大體合理的選擇。從心態上,我們要有至少還要苦熬幾年的思想準備。

  秦亞青:在中國自身發展的同時,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讓周邊國家享受中國發展紅利的關係。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