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不能成禁忌

時間:2014-04-18 08:59   來源:環球時報

  中日關係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持續敵對關係。但是,草根友好交流活動的展開為此後的關係正常化作出了貢獻。1972年實現關係正常化,基於《中日聯合聲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中日兩國40年間保持了友好關係,可是在2012年9月釣魚島“國有化”以後,一直陷入僵局。中日兩國的有識之士有必要認真解決如何改善緊張關係這一課題。

  目前,中日兩國當局都採取了長期作戰的姿態。政府級別的關係改善是相當困難的。在這種形勢下,加強經濟交流、民間交流和地方政府之間的交流,以改善中日之間的氛圍是一大關鍵。所幸的是,中日雙方似乎對此均無異議,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關係趨於正常化。雖説如此,但如果不恢復政府間的信賴關係,不謀求兩國政府關係的正常化,那麼,兩國關係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改善。為此,應該重新確認過去40年間締結的四項政治文件,在政治方面重新構築信賴關係。

  首先,應該在新的形勢下就如何認識“中日和平友好條約”裏寫的“反對霸權”進行對話,推動在軍事安全方面建立相互信賴關係。反對霸權是實現中日關係正常化和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主要內容,但它在新的時代裏顯然有了新的內涵。

  其次,我提出“友好創新”的倡議。“創新”是中國最近常常使用的一個詞語。我所説的“友好創新”,就是要在持續40年友好關係的基礎上,根據新的形勢謀求新的創造性發展。目前,中日雙方都出現了過去40年的友好外交是失敗的論調。這是錯誤的,必鬚根據事實講道理。

  最近在中日兩國,説“中日友好”似乎成了禁忌。越是這個時候,我們越需要再次強調“中日友好”的重要性。日本社會需要對安倍當局在歷史問題上刺激中國的做法表示明確抗議。對中國來説,不應該忘記日本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曾經幫了我們。雖然説中國當前的經濟規模已經是日本的一倍,但每人平均GDP卻僅有日本的1/5。中國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向日本學習,應該珍惜中日友好關係。

  友好如何“創新”?我想提議,在日本開展“日中朋友之會”,在中國開展“中日朋友之會”運動。有在中國滯留經歷的人和有在日本滯留經歷的人都數以百萬計,特別是有留學經歷的年輕一代,能夠不帶偏見地審視對方。超越歷史認識問題和政治對立,活躍地開展草根交流活動,開展利用網路的有靈活性的小團體活動,就能夠加深新一代的相互了解。

  筆者早就主張,現在的全球化標準是美國標準,中日應該攜手主導,努力創立東亞標準,並將其升格為全球標準。日本現在強調歐美國家的“普遍價值觀”,看來難以脫離作為工業發達國家的志向。不過,在今後二三十年間,中國和印度等國家的經濟力量將會飛躍性地增大,歐美發達國家的比重將下降。在這種形勢下,日本的意識也將被迫發生變化,一定會向亞洲更加靠攏。

  嚴峻的中日關係也許會持續幾年,但是,我不認為能夠持續10年。(淩星光,作者是日中科學技術文化中心理事長)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