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狹民族主義顯示日本弱態

時間:2013-04-25 11:0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政治分析學者用“新民族主義”一詞來區隔日本政府之前的民族主義。如果説上世紀80年代的民族主義是一部分右翼政治家極力煽動的結果,那麼所謂的“新”就在於此次偏狹民族主義是部分政治家、媒體、部分學者和多數國民的大合唱。

  供奉著二戰戰犯靈位的靖國神社是日本與其他鄰國的一個敏感地帶。每當日本政治人物參拜靖國神社,都會引起周邊國家的強烈反應。但這種反應卻往往被日本政客利用,鼓動國內的偏狹民族主義情緒,右翼勢力再號召國家展示強硬,賦予政客採取更加右傾舉動的權力,如此迴圈往復,前綴是“惡性”。

  此次春季例行大祭,遵循的還是同樣的思路。首相安倍晉三以“內閣總理大臣”的名義向靖國神社獻上了被稱為“真榊”的供品,副首相麻生太郎親自前往,168名國會議員大規模組團參拜。這些蹤跡都似乎在遵循小泉純一郎的行徑,小泉在外交上的最大功績就是使民族主義“合理化”,從而換來與鄰國關係長時間的冰凍。

  明知不可而為之,如此“強硬”舉措確實能給人一種印象:日本足夠強大,不會對別國的抗議言聽計從。但這只是一種表像,深層次的問題是日本只能依靠強硬來掩蓋自己的“虛弱”。

  戰敗後的日本沒有防衛權、是經濟大國卻沒有相應的國際政治地位,再加上連續20多年的低速發展,如此種種導致了日本人身上更加嚴重的島國心態:認為日本還沒有準備好在世界上扮演有競爭力的強國角色。

  日本領導人正在試圖改變這種狀態。不過,這種改變似乎用在了最不應該使用的地方。在處理與鄰國糾紛時,日本政府正在簡單地訴諸民族主義。釣魚島“國有化”、參拜靖國神社、通過修改教科書等方式否認日本侵略史、主張擁核、修改和平憲法, 希望以此恢復“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從而實現向“正常國家”的轉變。

  從安倍內閣支援率的飆升來看,偏狹民族主義的手法確實收穫了不俗的成績。但如果僅僅是從選票的角度考慮,那是目光短淺。日本領導人只會把注意力轉向國內,轉向一種被動的偏狹民族主義立場,而不是在國際舞臺上扮演積極角色。

  從目前的僵局來看,手握足夠鐵證的鄰國不會在日本展現出“強硬”的問題上退讓半步。承認歷史罪行,勇敢地擔當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展現出正確的歷史觀,是日本唯一的出路。

  那些咆哮著、不明智的民族主義者心中所想的,只是選票而已,他們所展現出來的日本形象,不僅無益於日本在國際舞臺上的聲譽,還會損害日本的未來。日本想要發展,想要贏得別國的尊重,只有跳出偏狹民族主義的理念,否則,走不長遠。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