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引領全球減貧

時間:2013-04-19 13:55   來源:人民日報

  世界銀行17日發佈最新的《世界發展指標》報告稱,發展中國家極度貧困人口的平均收入持續上升,穩步接近世行日均1.25美元的貧困線標準。1981年到2010年,儘管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加了59%,但生活在每天1.25美元貧困線下的貧困人口比例已從50%顯著下降至21%。

  報告顯示,佔世界極度貧困人口前3位的國家和地區為撒哈拉以南非洲、印度和中國。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印度的貧困人口總數佔世界極度貧困人口的比例30年來有所上升,而中國這一比例從1981年的43%顯著下降至13%。

  全球仍有12億絕對貧困人口

  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世界極度貧困人口仍有12億人之多。儘管近年來許多國家的極度貧困率迅速下降,但世行估計,到2015年仍將有9.7億人每天生活費用不足1.25美元。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亞太經社會)18日在泰國曼谷發佈《2013年亞洲和太平洋經濟社會概覽》(以下簡稱《概覽》)稱,亞太區域仍有8億多窮人掙紮在貧困線下,佔全球窮人總數的近2/3。亞洲還有9億以上人口的日收入在1.25至2美元之間,屬於極端貧困的邊緣。

  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7日發佈的《2013年全球監測報告》指出,城市化有助於幫助人民擺脫貧困,推進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進程。“全球80%的産品和服務生産發生在城市,因此城市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國家如中國和許多東亞、拉美國家在降低全世界的極度貧困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世行和IMF呼籲,全球需要繼續做出協調一致的努力使極度貧困率盡可能降為零。IMF戰略、政策與審議局副局長休佈雷登坎普表示,儘管發達經濟體增速緩慢,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強勁。通過繼續維持審慎的宏觀政策和加強風險管理能力來保持增長是繼續推進減貧的關鍵。

  中國為全球減貧作出巨大貢獻

  《概覽》稱,中國決策層已表示,中國的長遠目標是通過提高窮人的經濟能力,促進內需水準的上升,使內需發揮迄今為止出口和基礎設施投資所發揮的作用,從而提高“增長的品質”。 中國政府的“十二五”規劃明確闡述了使經濟擺脫對外依賴,走上可持續的內需驅動型長期增長道路的各項措施,同時減輕投資在內需中的作用,並促進消費增長。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資料顯示,從1990年到2009年,中國貧困人口不但大幅減少,還提前實現了絕對貧困人口減半的目標。此外,中國政府還支援國際開發合作,幫助縮小南北差距,同時支援維護改善多邊貿易體制,為發展中國家創造有利的貿易環境,還免除了一些最不發達國家和重債窮國的無息貸款。

  《概覽》稱,儘管預計中國的內需增長將趕不上投資的下降,但中國向消費驅動型經濟的不斷轉變也將使本區域的消費品出口國通過擴大對中國市場的滲透而受益。據亞太經社會估計,2013年至2015年,這將使其他亞太國家向中國的出口增加近130億美元,本區域的出口增長將因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而提高0.5個百分點。

  “中國內需增加,亞太地區國家就可以向中國出口更多商品,進行更多內部貿易。”聯合國亞太經社會宏觀經濟政策和發展司發展政策局局長阿依努哈桑對本報記者説。

  世界煤炭聯盟首席執行官彌爾頓卡特林認為,中國是全球減貧最成功的國家,其中電氣化是助推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有效地幫助百姓脫離貧困,是發展中國家學習的典範。美國《華爾街日報》17日的評論認為,在過去幾十年裏,中國經濟的巨大飛躍幫助中國民眾擺脫了極度貧困的狀態。

  “造血”機制比“輸血”機制更可持續

  《概覽》稱,今年2月,中國宣佈了一系列減貧計劃,包括大幅提高農村最低工資;改革戶籍登記制度,使農民工能夠享受社會保障和其他城鎮戶口居民享受的權利;以及提高稅收的累進幅度並使稅收更加公平。

  哈桑對本報記者説:“這讓人印象深刻。只有使貧困人口改善生活品質,才可能刺激貧困人口的消費,這正是前瞻性宏觀經濟政策的體現。”亞洲開發銀行副首席經濟學家莊巨忠對本報記者表示:“只要保持穩定的經濟增速,這個目標一定可以實現。”

  哈桑説:“只追求經濟增長的政策不可持續,只有採取基礎廣泛的前瞻性宏觀經濟政策才能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而減少貧富差距是關鍵。隨著中國努力把經濟增長方式從投資驅動型轉向消費驅動型,注重追求高品質的增長,中國正把更多資源用於衛生保健等社會部門。”

  “中國通過城鎮化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到製造業等行業,直接推動了貧困率的下降。”莊巨忠對本報記者説,“通過較快的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的‘造血’機制比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財政轉移支付的‘輸血’機制更可持續。”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