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佈的最新數據,去年歐元在包括新興市場國家在內的全球官方外匯儲備中的比重明顯下降,這表明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對歐元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已造成了損害,與美元抗衡的態勢明顯削弱。英國《金融時報》評論説,“歐元對美元全球地位的挑戰已倒退一代人之久。”
歐債危機和經濟低迷重挫市場對歐元信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佈的“官方儲備的貨幣組成”數據庫顯示,近年來,歐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比重出現下滑,去年第四季度歐元比重為23.9%,比2009年31%的峰值水準下降了大約7個百分點。
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增持美元、減持歐元的趨勢更為明顯。2011年,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官方儲備中美元比重大致為57%,進入2012年後回升至約60%。與此相反,歐元的比重則從2011年的大約28%下降到2012年底的24%。從絕對值看,2012年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減持了448億歐元。
歐元自2002年正式流通以來,僅用了短短幾年時間,便完成了“華麗轉身”,一躍而為第二大國際貨幣,在全球外匯儲備、貿易結算和債券市場中所佔份額不斷增加,對美元的霸主地位構成了強有力的挑戰。2008年,歐元兌美元匯價曾創下1:1.6的最高紀錄,幾乎是其問世身價的兩倍。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2009年底,希臘突然爆發主權債務危機,並在歐元區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相繼倒下。3年多來,儘管歐盟開出了名目繁多的藥方,但歐債危機至今仍在發酵。眼下,島國塞普勒斯竟然也掀起不小的波瀾,給歐洲金融市場留下了“慢性恐慌症”。
歐債危機和經濟低迷形成惡性迴圈,加之希臘債務減記和塞普勒斯銀行存款減記,重挫了市場對歐元的信心。在蒙受損失或無利可圖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自然會減持手中的歐元儲備,轉而投向備受青睞的澳元和加元等非傳統儲備貨幣。
歐元恢複元氣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歐債危機走勢關乎歐元的前途。從目前形勢看,歐盟的“捍衛歐元之戰”將是一場持久戰,歐元要恢複元氣恐怕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但尚不至淪落到“末日博士”魯比尼所預言的“歐元崩潰”之田地。
外匯儲備管理的目的是讓所持有的貨幣增值。歐元持續貶值,包括新興市場國家在內的各國央行減持歐元是順理成章的。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歐元區陷入長期衰退的可能性很大,持有歐元有風險。歐元今年貶值幅度較大,已經由年初的1歐元約合1.35美元貶值到現在的1歐元約合1.28美元。
比利時魯汶大學歐洲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紀月梅對本報記者説,新興市場國家2012年減持歐元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歐元區的經濟呈現負增長,除了德國的經濟較為強勁以外,其他國家的表現不甚滿意;二是不少新興市場國家的中央銀行都持有歐元債券,但是自歐債危機爆發以來,即使是原來收益較好的西班牙和義大利政府債券也存在違約風險,歐洲證券市場呈各國分割局面,持有歐元資産的安全性和流動性大大降低。很多國家轉而持有日元、澳元、英鎊和黃金等資産。
新加坡大華銀行經濟分析師全德健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新興市場國家減持歐元的趨勢明顯,但是歐元不會在短期內喪失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因為新興市場國家和歐洲國家有著穩定的投資和貿易關係,在和歐洲國家的貿易和相互投資中會積累一定的歐元,這部分積累自然成為新興市場國家的外匯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