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給世界再添精彩

時間:2013-03-20 15:36   來源:人民日報

  網路上,有人製作了一副對聯,表達對新一屆國家領導人的喜愛、對中國未來的期待。撰寫者就此徵集橫批,引來不少轉發跟帖,言辭間洋溢激情信心。我則想用“國強夢圓”作橫批。我以為,這四個字最能反映人民心聲,也最能展現中國夢的世界觀。

  有此感悟來自於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我曾擔任中國駐國際展覽局代表,是2010年世博會舉辦權的一位投票人,又在上海世博局任過專職副局長、執委會副主任。在我看來,世博會在中國的成功舉辦,既譜寫了中國夢的一段華麗篇章,也成就了一個世界夢。

  1910年,一位名叫陸士諤的青年,曾創作了一部幻想小説《新中國》,虛構了100年後在上海浦東舉辦萬國博覽會的情景;梁啟超也在他的《新中國未來記》中,提出在上海舉辦世博會,渴望自己的祖國“睡獅破濃夢,病國起沉疴”。但由於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舉辦世博會只能是遙遠的夢想。

  新中國成立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給中國一個機會,世界將添一份異彩”,國強夢圓。猶記得,2002年12月3日,國際展覽局決定將2010年世博會舉辦權授予中國上海,彼時彼景我永志難忘,“十年世博路,一朝大事成”的艱辛與欣慰銘記在心。

  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全球190個國家的展團紛至遝來,56個國際組織踴躍參展,7300多萬人次的參觀量史無前例。一場文化盛會,之所以讓各國競相參與、令人們流連忘返,原因就在於,這屆世博會寄託著人類未來的希冀,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它的主題不僅是當今世界發展的重大命題之一,更是直面未來的世界夢:城市最佳實踐區展示了五大洲、數十個國家、50個經典案件。它是現實的,不是虛構的;是有價值的,不是虛無的;是可仿傚的,不是虛擬的。它回答了中國和世界城市發展的四個問題:何為宜居家園?何為可持續發展?何為對文化和歷史的保護和傳承?何為用高科技不斷改變城市生活?一句話,如何做到“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在這裡,百姓的樸實夢,國家的強大夢,人類發展的未來夢,融為一體。

  而中國也用民族的自信和進步、開放和坦蕩,做到了“集世界智慧辦博”:不僅用1億美元專項基金幫助發展中國家參展,更運用東方智慧在世界經濟的低迷中、在多元文明的衝突中,匯聚各國共襄盛舉,讓不同文明和文化表達兼收並蓄,令不同見解和觀點“疑義相與析”。所有這一切,歸根結底,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團結為要、以實現共同夢想為追求,深切詮釋了中國對世界的真摯和善意。

  由此可見,作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的國家、作為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的國家,在看到自身存在巨大差距的同時,也不忘世界責任,與人類文明的步伐同頻甚至領先。這就是中國夢應有的世界觀。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擁有夢想、成就夢想,也是世界文明的共同追求,順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這個夢想的形成、逐夢的路徑,應該是13億人共同努力,展現我們這個國家自信、前行的過程,也是我們這個民族再給世界文明添彩的過程。(周漢民)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