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傳真:不同的節慶 相同的守護

時間:2013-02-04 15:10   來源:人民日報

大馬士革紡織店老闆阿伊邁德的手工織品是節禮佳品。張迺傑攝

大馬士革古城的一家商店,老闆的木雕作品曾在節日期間非常暢銷。本報記者 焦翔攝

聖誕樹是耶誕節必不可少的裝飾。本報記者 王佳可攝

萬壽菊是亡靈節祭典上的傳統花卉。資料圖片

  春節將至,思鄉的人們背起行囊、踏上歸程。除夕夜,當萬家團圓、鞭炮齊鳴時,濃濃的年味兒將伴著年夜飯的噴香飄散在每一個城市鄉村、每一條大街小巷。

  每個國家、民族,都擁有和守護著自己的節日。這些節日雖然起源傳説不同,風俗禮儀各異,但寄託著人們同樣真摯的情感與美好的祝福。每一個節慶都是絢麗多彩的世界文化光譜中的一抹亮色,它們共同構築了人類充盈的精神家園。

  戰火中有節無慶

  本報赴敘利亞特派記者 焦 翔

  1月24日的大街上冷冷清清,機場路的交戰引發滾滾濃煙,遮蔽了大馬士革的半邊天空。甜品店、果汁店依舊開張,以往,在先知誕辰日這樣的宗教節日裏,這些店舖是最受人歡迎的地方,但如今已門可羅雀。警車、救護車飛速的從這些店舖的門前駛過,匆匆而過的路人來不及抬頭望一望那些新鮮誘人的商品。

  敘利亞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融合的國家,也是一個節日豐富的國家,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節日以及歷史節日、民族節日與國際節日,全國都會休假。記者屈指一算,敘利亞全年的節假日,不算齋月都已超過了120天。

  記者的朋友哈桑是一個德魯茲人。兩年前,每到假日,他會帶著夫人和孩子,買上一大堆食品,到郊外的草地上野餐,或者開車到遠方的親戚家看望許久不見的故人。哈桑的許多親友都住在大馬士革南部的小城蘇韋達,那裏盛産玫瑰花,哈桑的妻子和女兒每次都迷戀于在蘇韋達的玫瑰園裏嗅著芬芳,與友人相聚,並在臨走時捧上一大束新鮮的玫瑰花回大馬士革。“敘利亞人過節的禮物很簡單,甜點、鮮花是最常見的禮物,如果關係再親密一點,還可以送時髦的衣服,或者一瓶威士忌酒”。哈桑説,即便是去年的這個時候,大馬士革的節慶日裏,街頭的人們都還通宵達旦地歡樂,即便相互不認識,也能夠在彼此交換點心的過程中變成朋友。

  然而,自2012年起,敘利亞人就再也沒有了歡快的節日。記者幾天前打電話給3個朋友,其中兩個在醫院,一個在家不敢出門。哈桑的妻子與亞瑟爾的母親都因為近來驟變的天氣而感冒住院。往年大馬士革燃料充足,一般人家冬天都用柴油取暖,有錢人用電取暖。但今年,市場上柴油短缺嚴重,而頻繁的大面積停電則讓那些以電力作為取暖源的人家苦不堪言。第三個朋友穆罕默德,是一個精明的商人,常年在迪拜經營進出口貿易,最近回敘利亞是想變賣家産,作永久離開的打算。他在電話中告訴記者,當前的局勢下,越是節假日越不能出門,躲在家裏是最安全的方式。

  穆罕默德的妻子十分懷念在迪拜度過的假期。作為一個高度繁榮的新興城市,迪拜有著發達的經貿環境,那裏的人們節假日一般都涌向商場,用採購與消費度過快樂的一天。此外,由於海灣地區國家面積普遍不大,居住在迪拜的人可以輕鬆地開車實現跨國旅行。穆罕默德告訴記者,阿拉伯人求人辦事並不複雜,多數情況下請客吃飯就是很好的答謝方式,尤其是邀請對方到家裏吃飯,就算是很高的款待禮儀了。穆罕默德較他的老婆更喜歡敘利亞,因為這裡有歷史,有沉澱,但每況愈下的安全局勢還是讓他下了離開的決心,“現在敘利亞的運轉幾乎是最低程度的,工作日和假期看不出太大的區別,職工因為安全原因時常缺勤,老闆也無可奈何;即便是全勤,也不見得有生意可做”。

  大馬士革手工藝市場裏,有一家有著40年曆史的紡織老店,老闆阿伊邁德手藝精湛,織品在當地有些名氣,被稱為大馬士革的紡織文化遺産。不僅是外國人,就是很多的當地人都會買他的織品當作禮物,在節日送給親朋好友。但危機之後,他的生意降到了冰點。“此前,我每天至少賣出5件紡品,但最近5個月來,我只賣出了1件”。由於産品積壓,他很久沒有紡過新品了,店租金也已拖欠很久。“現在還有誰在意節慶日?所有人都提心吊膽,還在為每天能吃上大餅奔波著”。

  天還沒有全黑 ,街頭的車輛又開始減少了。就像上個月的耶誕節一樣,整個大馬士革沒有一點過節的氛圍,沒有一場慶祝會,沒見一條發放點心的街區,街頭小乞丐可憐巴巴地伸著手,卻得不到一個路人的憐憫與施捨。戰爭對整個敘利亞民族的傷害還在繼續,節慶活動早已成為奢侈品,安全與溫飽或是節日里民眾最好的禮物。 

  賀卡傳情慶佳節

  本報駐澳大利亞記者 王佳可

  地處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在耶誕節時正值仲夏,駕著雪橇的聖誕老人與燦爛溫暖的陽光一同帶來別樣的聖誕風情。

  平日在不同地方工作生活的家人,都會趕在12月24日平安夜返回家中,父母、兒女、兄弟姐妹圍坐桌前,吃一頓豐盛團圓的“年夜飯”。

  平安夜的家庭聚餐體現出澳大利亞人對家庭的重視和對家人的關愛。在飯桌上三心二意,忽視家人,是不可忍受的行為。去年底,澳大利亞媒體就曾呼籲人們在聖誕“年夜飯”時,不要隨身攜帶或者關掉手機,從而避免頻繁的電話、短信打擾與家人的聚餐。

  禮物在耶誕節中也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無論去父母家,抑或兄弟姐妹家做客,給對方全家買禮物是必不可少的節日禮儀。例如,父母往往送給孩子們他們一直期待的禮物,諸如玩具、電子産品、運動用品等等,當孩子們看到自己曾經在商店櫥窗中心儀的物品真的出現在眼前時,那種夢想成真的快樂會和聖誕老人一起留在他們的記憶中。

  孩子們由於經濟能力有限,有時會購買在超市中常見的價值幾十澳元的購物卡送給父母,以示節日的祝福。澳大利亞大型連鎖超市寇斯門店的工作人員皮特告訴記者,購物卡在耶誕節期間的銷售情況很不錯,因為既便宜又方便,接收禮物的人也能根據自己的喜好購買等值商品。

  此外,從幼兒園開始,澳大利亞的孩子們就經常在老師的幫助下做手工,有時一些廢棄的材料也能“化腐朽為神奇”,變成一件件充滿稚氣的小小工藝品。當復活節和耶誕節來臨時,孩子們也常常把自己親手做的小禮物送給家人,既節約又別具創意。

  澳大利亞人在節日贈送禮物以傳遞心意為主,因此在購買禮物時主要以是否實用、貼心為選擇標準。因為要送出的禮物很多,因此禮物的價格並不昂貴。

  記者看到,在中國已逐漸不流行的賀卡仍在澳大利亞節日中承擔著鴻雁傳書的作用。

  無論在郵局,還是在書報站,都有幾架賀卡整齊排列,供人們挑選。而在耶誕節,澳大利亞人在寄送禮物之時,也常在郵包內放入一張聖誕卡。也許,在電子郵件和電子賀卡越來越普及的今天,親筆寫下自己的祝福才更為珍貴,更為真誠。

  送禮對象抽籤選

  本報駐法國記者 李志偉 崔 悅

  在法國,平時做客,只需要帶上葡萄酒、鮮花或巧克力這“老三樣”就可以博得主人的歡心。

  而當耶誕節、新年到來時,法國人則要在挑選禮物上好好下一番功夫。起初,人們只是把蘋果、橙子放在聖誕樹下的鞋子裏。隨著商業的發展,禮物也更趨多樣,電子産品、文化産品、化粧品、衣服都是聖誕禮物的不錯選擇。

  據德勤會計事務所的調查,2012年法國人用於購買聖誕禮物的平均花費為378歐元(約合3165元人民幣)。其中,最受歡迎的是圖書、巧克力、購物券,領帶則最不受歡迎。

  記者認識的卡斯特蘭一家住在法國北部的一座小城。家裏的5個孩子已長大成人。每到耶誕節,5個子女帶上各自的伴侶和父母在老家團聚。因為人多,如果每個人給所有人都送禮物,既耗錢財,又耗精力。於是他們想到了一個聰明的辦法,每年耶誕節前兩個月,除去自己和伴侶外,每個人在其餘8個人中通過抽籤選出1人作為送禮對象。這種辦法年年都能製造出新鮮感,讓大家都對節日充滿了期待。

  平安夜,每個人把包裝好的禮物堆在聖誕樹下。第二天一早,就有人迫不及待地爬起來,把其他人從睡夢中叫醒,大家一起圍坐在聖誕樹下,去尋找寫著自己名字的禮物,打開包裝,一起欣賞。無論是一個高檔名片夾、一隻可觸控iPhone螢幕的手套、一本時下流行的諾獎得主莫言的小説,或者一瓶紅酒或香檳,都能引來興奮的尖叫和長久的讚嘆。孩子們也給親戚送禮,有一年的耶誕節,10個年輕人一起湊錢,給姑姑買了一台相當不錯的電腦。

  當然,並非每個人都喜歡或需要收到的禮物。在耶誕節第二天,記者就在商場門口看到退禮物的人排起了長隊。更有專門的網站應運而生,幫助人們在網上退禮物。如今在法國,網上買賣禮物已經漸成風氣。有媒體認為,這反映出人們對待禮品漸趨自然和理性的態度,也有益於禮品的回收利用和環境保護。

  實際上,法國人認為贈送禮物這一行為已經代表了尊重,表達了心意。對於禮物的價格,法國人偏向於謹慎。據德勤會計事務所的調查,法國人平均一份聖誕禮物花費47歐元。而過於貴重的禮物,一方面經濟上不划算,另一方面也會讓收禮人感到無力回贈,造成心理上的負擔。一位朋友説,這種節禮觀也體現了法國人追求平等的精神和熱愛自由的性格。

  生命輪迴笑顏看

  本報駐墨西哥記者 鄒志鵬

  要論節慶活動之多,墨西哥在拉美地區數一數二。其最具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之一當屬亡靈節。

  早在2003年11月7日,墨西哥亡靈節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節慶一般從10月28日持續至11月3日淩晨,長達6天。11月1日被稱為“幼靈節”,祭奠夭折的孩童;11月2日是“成靈節”,緬懷死去的成年人。

  在許多東方人看來,死亡是唯恐避之不及的禁忌話題。但在墨西哥,這一本應充滿憂傷的節日由於這個民族與生俱來的開朗和幽默性情被徹底顛覆了。本報記者在當地朋友的鼓動下曾到墨西哥城南部郊區一處公墓觀摩了宗教和藝術色彩兼備的祭祀慶典。

  墓地當天被裝點得五彩斑斕,四週擺滿了鮮艷的萬壽菊花圈。當地人解釋説,有著“金子花”美譽的黃色萬壽菊象徵富貴和吉祥,用來指引亡靈從天國重返人間。無法前往掃墓的人則在家中設立亡靈祭壇,並從門口到祭壇處撒下萬壽菊花瓣。

  除了敬獻花圈,人們會在墓地(或家中祭壇前)擺上當地特色的蕉葉玉米粽子、南瓜、龍舌蘭酒、死亡麵包、巧克力、玉米羹、水果盤以及其他死者生前最愛吃的食品作為供品,然後點上熏香和深紫色蠟燭。

  絕大多數人還會邀請一支瑪利亞奇民間樂隊載歌載舞為亡靈“超度”。由於亡靈“顯聖”時間在淩晨3時左右,大多數人選擇在墓地過夜,與亡靈同吃同睡,傾心禱告並通宵“人鬼交談”。

  為展示這一特色民俗文化,首都墨西哥城市政當局每年都不惜重金在憲法廣場搭建各式各樣的祭壇和展覽,同時邀請全國各地的頂級藝術家上演以骷髏為主題的精彩歌舞表演,為節慶增添喜氣。

  展覽通常擺設一週左右,只要你穿行人潮中,就能看到各色吸血鬼、巫婆、僵屍美人以及各種叫不出名字、充滿喜劇色彩的“活死人”來回舞動,他們的臉上挂滿了微笑。

  孩子們興奮得手舞足蹈,不停嚷嚷著要和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合影留念,沒有表現出絲毫恐懼。還有不少小朋友乾脆穿戴上各類詭異的骷髏服飾,手拎桔紅色的南瓜桶到處索要糖果和小費。

  在這個與眾不同的“鬼節”裏,最受歡迎的禮物當數充斥街邊大小攤位的“死人麵包”,這些造型花裏胡哨的亡靈麵包和骷髏糖可是當地人必不可少的美食,而調侃各式政治人物的骷髏漫畫、骷髏臉譜、骷髏玩具、骷髏墻飾品等更讓孩子們愛不釋手,耳邊不時能聽到小販們大聲地吆喝叫賣,做著紅火的“死人生意”。

  記者的鄰居瑪利亞太太説,無論是古代瑪雅人還是現代墨西哥人,都相信死神也是一個純潔善良的天神。死亡絕對不是人生的終點,而是生命週期中一個必不可少的自然過渡和另一個嶄新生活的開始。“何況逝者也希望活著的親人天天歡聲笑語,為什麼要感傷呢?”瑪利亞説。

  在墨西哥學院社會學家塞爾維拉看來,亡靈節是西方天主教的萬聖節與墨西哥印第安土著死人節的高度統一和完美融合,是充滿多樣性的墨西哥“梅斯提索”混血文化最酣暢淋漓的形象表現之一,發揮著重要的社會功能和情感紐帶作用。

  亡靈節讓人們每年都有機會同祖先或故人“相聚”,既是對逝去親人的深深緬懷,更是對永恒生命輪迴的終極探尋。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