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藝伎業“回暖” 一中國女職員加入

時間:2012-12-10 14:54   來源:人民網

  日本新華僑報網日前發表署名倪亞敏文章《日本藝伎業“回暖”之途值得借鑒》。全文如下:

  日本的藝伎,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表演的藝術家,她們本身也成為了活的藝術品。可以這樣説,和相撲一樣,藝伎也是日本傳統文化的具象代表之一。據記載,藝伎是在日本江戶時代的元祿年間(1688年—1704年)出現的,距今有著300多年的歷史。鼎盛時期,日本全國曾有數以萬計的藝伎從業者。

  但是,從2005年公演的好萊塢大片《藝伎回憶錄》中,人們可以明顯地看到日本藝伎的衰落。故事發生在1929年,也正是藝伎們黃金時代的尾聲。伴隨著二戰的結束,因為需要藝伎的人越來越少,再加上藝妓世界培訓的殘酷,藝伎的人數也在不斷減少,最低時日本全國也僅有藝伎200人左右。因此,曾有人預測,日本藝伎會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但是,從近年的情況來看,日本藝伎這一職業似乎正在擺脫“陰霾”。據不久前《日本時報》報道,1984年,日本金澤市一個茶屋區擁有80名藝伎,到2000年時只剩下42名。有意思的是,這種減少並沒有持續下去。到2012年,這裡的藝妓的數量回升到了50人。

  那麼,日本藝伎這一傳統行業到底是如何擺脫奄奄一息的狀態,再次抽枝發芽的呢?

  首先,日本藝伎的“回暖”在於這個職業越來越合現代人“胃口”。過去,許多人談到藝伎,會想到社會上流人物在晚間的聚會,而藝伎則是名符其實的“夜晚動物”。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知道,藝伎不僅僅是穿著和服在榻榻米上彈奏著三味線,或跳著上方舞了。藝伎們在她們的空閒的時間裏也可以有自己的愛好,也可以自己在網路上玩“微博”。這樣一來,一些年輕女人既可以實現自己進入“花柳界”的個人理想,也無需放棄自己的私人生活。

  其次,日本藝伎的“回暖”在於政府與各種團體積極的“英雄救美”。在下田市,旅遊部門會為遊客提供體驗藝伎的生活和聽三味線曲子的機會,以此來吸引更多的遊客,為他們解開被譽為“東方秘密”之一的藝伎的面紗。遊客的增多,藝伎的收入增加,必然會吸引更多人加入藝伎行列。據説,在著名的溫泉聖地和藝伎之城別府市,一個非盈利機構開辦了一所藝伎訓練學校,為人們提供兩年免費的培訓課程,這便使渴望成為藝伎卻為高昂學費發愁的女人們免除了後顧之憂。

  最後,日本藝伎的“回暖”還在於“引進來”。據報道,2012年4月13日,一位中國公司職員傅莉對藝伎的舞姿一見鍾情。為此,她放棄了工作,專心到日本學習,後來成為一名華裔藝伎。另外,澳籍女星格雷厄姆也是由於迷上了藝伎,在2007年進入藝伎行業。有人認為,國際文化交流的使更少人關注藝伎,是藝伎業衰落的原因之一。但藝伎業的“回暖”或許也將歸功於文化的交流。這些外國血液的補充一定會鼓勵更多人了解、從事藝伎這個神秘的職業。

  傳統文化要在現今“快餐”式的世界繼續保持和傳承下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從日本藝伎業的“回暖”看來,也並不是不可能。這,應該對中國是有所啟示的。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