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走向縱深

時間:2012-12-10 14:55   來源:人民日報

  生産全球化 産業結構大調整

  生産全球化表現為生産要素、産品和生産過程國際化。其中,生産過程國際化是衡量生産全球化深度最重要的指標。

  生産全球化的發展與跨國公司的全球擴張、國際分工不斷深化和國際産業轉移等諸多現象密切聯繫、相輔相成。

  生産全球化表現為生産要素、産品和生産過程的國際化。生産要素國際化即生産過程所需要的原材料日益依賴於國外市場的供給,勞動力、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在國際間流動;産品國際化即生産出來的産品日益依賴於國際市場上的銷售。生産過程國際化即跨國公司到國外進行投資,開辦新公司或設立子公司,日益擴大生産和經營的規模,使生産分工日益向國際專業化分工發展,是衡量生産全球化深度最重要的指標。

  跨國公司(包括跨國銀行)在國際生産一體化中佔據主要地位。它們憑藉資本、技術資訊、行銷戰略等壟斷優勢,選擇最佳投資地點,使公司生産和銷售活動建立在全球戰略基礎上,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國際分工是超越國民經濟疆界的社會分工,是國民生産之間的分工。國際分工的深化既是國際生産一體化的結果,同時又促進國際生産一體化的形成和發展。國際生産一體化網路的逐步形成,意味著傳統的以國際貿易為主體的國際分工向世界性以國際生産為主體的國際分工轉變。

  當前國際分工所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跨國公司主導國際分工,導致世界各國發展利益分配失衡。比如,中國許多外貿企業從事兩頭在外的加工和組裝生産,加工貿易已佔中國出口總額60%,但利潤的大頭被跨國公司獲得,中國企業只能拿到不足10%的總利潤。二是當前國際分工格局導致生産與消費分離,貿易數量與實際所獲利益分離,進而導致相關國家出現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現象。

  在生産全球化進程中,全球産業結構經歷著大規模的深刻調整,發達國家不斷加快産業升級並優化增長方式,産業結構向知識密集、技術密集和服務密集的方向升級,大力增強産業競爭和技術優勢。與此同時,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生産能力也達到新水準,並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形成全球共用型生産。迄今為止,世界已經完成3次産業轉移。第一次發生在20世紀50、60年代,主要是美國將淘汰的鋼鐵、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産業轉移到日本等國。第二次發生在20世紀60至80年代,美國、日本等國將勞動密集型産業轉移至東亞發展中國家。第三次發生在20世紀80至90年代,發達國家又將勞動密集型企業轉移至中國東南沿海。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新一輪國際産業轉移浪潮逐步形成,並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勢。首先,由跨國公司推動的國際産業轉移的規模不斷擴大。聯合國貿發會議數據顯示,2000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額增加到1.3萬億美元,達到30年來的頂峰,2007再創新高,猛增到1.83萬億美元。發達國家産業轉移的步伐也隨著全球外國直接投資規模的擴大而加快。其次,産業轉移的方式更加多元化,涉及的領域更為廣泛。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知識經濟和資訊時代的到來,發達國家的産業轉移不再局限在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梯度性轉移,而且將産業鏈兩端即研發、製造、銷售、服務等價值鏈各個增值環節進行轉移。服務業的跨國並購和重組增多,成為國際産業轉移的新熱點,全球服務外包總值由2004年的5000億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2萬億美元。(張梅 作者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世界經濟發展研究部副研究員)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