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中國,東南亞越來越有信心

時間:2012-12-10 14:55   來源:人民日報

  就在匯豐銀行因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忙於“全球瘦身”之時,泰國正大集團近日收購匯豐所持中國平安股份的消息引起市場極大關注。此前,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對投資中國非常看重,如今東盟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例如泰國和馬來西亞也開始在中國進行大規模投資。本報記者採訪的專家大都認為,“東盟與中國經貿關係的深化必然會促進相互投資的增加,東盟企業未來會增加向中國的投資”。

  泰國《世界日報》12月8日的報道稱,泰國正大集團斥資94億美元收購中國平安保險的股份,是亞洲市場最大的海外收購之一。泰國企業持續在海外開展收購業務,2012年海外收購總值達到250億美元,高於過去12年的總和,在亞洲地區排名第三,僅次於日本和中國。

  美國經濟分析與諮詢機構“環球透視”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拉吉夫比斯瓦斯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過去10年來,中國和東盟的投資貿易關係發展非常迅速。儘管東盟在中國的投資規模不如其對美國、歐盟和日本的投資,但是未來東盟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將強勁增長,因為東盟的跨國公司正在迅速擴大其全球投資。

  中國市場很有吸引力

  “中國巨大的市場、快速增長的經濟以及地理相近是促成很多東南亞企業,尤其是服務行業的東南亞企業在中國不斷拓展業務的三大原因”

  據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日發佈的公告稱,匯豐控股有限公司表示其兩家間接全資附屬機構已經同意悉數出售所持平安公司股權,相當於平安公司已發行股本的15.57%,售予泰國正大集團旗下的4家間接全資附屬公司。部分股權已在7日轉讓,其他部分交易還在審批進行中。此前,匯豐的這兩家全資子公司是中國平安的第一及第二大股東。

  拉吉夫比斯瓦斯指出,正大集團與中國的緊密經濟聯繫由來已久,這一最新舉措進一步鞏固了正大集團在中國的戰略計劃。中國和泰國的投資貿易關係發展迅速,中國已成為泰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對於泰國等東盟國家的跨國公司來説,中國將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優先投資目的地,因為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到2020年經濟增長預期每年達到8%。

  據數據提供商CEIC的統計,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東盟國家對中國的投資一直較為穩定,但這一趨勢已經改變,近年來東盟國家對中國的投資明顯上升,2006年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和菲律賓等5個東盟國家對中國的投資為30億美元,2011年則達到了67億美元,而且這一趨勢還在加強。新加坡華僑銀行經濟分析師謝棟銘對本報記者表示,今年頭10個月中國共利用外資達917.36億美元,其中來自新加坡的資金54.28億美元,佔全部使用外資的5.92%。該比重過去幾年緩步上升,從2006年的2%左右上升至現在的近6%。新加坡現在已經是繼中國香港和日本之後,第三大對華投資來源地。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稱,中國一直是新加坡對外投資的重要市場,上個世紀90年代就建立了蘇州工業園區,新加坡企業在中國的房地産、金融等行業十分活躍,大華銀行等新加坡銀行在中國逐步本地化,這與新加坡作為高度發達的金融中心分不開。現在,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東盟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例如泰國和馬來西亞也開始在中國進行大規模投資,這些國家逐漸把中國作為比較重要的對外投資的對象。

  標準普爾駐新加坡分析師陳錦榮也對本報記者表示,近年來中國市場在東南亞企業對外投資中的份額越來越高,尤其是農業綜合、酒店業等東南亞企業具有競爭優勢的行業在中國市場越做越大。中國巨大的市場、快速增長的經濟以及地理相近是促成很多東南亞企業,尤其是服務行業的東南亞企業在中國不斷拓展業務的三大原因。

  中國東盟經濟聯繫日益緊密

  “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合作的加深,資本流動趨勢將更明顯,不僅東盟到中國投資,未來中國對東盟投資也將增加,甚至影響更大”

  其實,東南亞一些企業已經名揚中國市場。例如,馬來西亞郭氏兄弟集團在中國一些城市投資興建的香格里拉系列高級酒店,馬來西亞金獅集團在北京、上海、青島等地合作開辦的“百盛”連鎖商場,菲律賓SM集團在廈門、石獅等地興建的大型商場,泰國正大集團的“卜蜂蓮花超市”等等。

  劉利剛認為,東南亞企業加大對中國投資的趨勢得益於中國和東盟經濟聯繫日益緊密。一般來説,資本的流動總是跟著貿易走,中國東盟自貿區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程度,更多的資本開始相互流動。泰國正大集團收購中國平安股權就是一個很好例子,説明泰國對中國經濟非常有信心。這是非常良性的互動關係,應該得到更大的鼓勵,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

  但是,泰國開泰銀行研究中心專家裴夢婉也指出,隨著東盟一體化的進程加快,大多數東盟國家的對外投資的首選對象還是其他東盟國家。數據顯示,過去幾年,泰國10%左右的投資流向了中國和中國香港,超過30%的投資則流向了其他東盟國家,馬來西亞的情況也基本如此。中國市場競爭激烈,像泰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企業到中國投資,需要有很強的競爭力才行。陳錦榮指出,進入中國市場的東南亞企業大多已經在本地區其他國家進行了投資,積累了一定的基礎和經驗。

  劉利剛認為,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合作的加深,資本流動的趨勢將變得更加明顯,一方面是東盟到中國投資,另一方面由於中國經濟規模更為龐大,未來中國對東盟投資也將增加,甚至影響更大。對於東盟發展中國家來説,對資本輸入的需求還是遠遠大於輸出的。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迅速增長,累計投資229.4億美元,年均增速達68%。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認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所帶來的高資本回報率,以及歷史上華商資本在中國的投資,都將推動東南亞企業加快進入中國市場。但同時東南亞企業在管理、産品研發能力方面優勢不強,受歡迎程度還比不過歐美企業,可能影響進入的速度。

  東南亞經濟活力推動企業走出去

  “東盟GDP規模預計將從2012年的2.3萬億美元上升到2030年的10萬億美元,這將帶動産生一大批跨國公司,已有的跨國公司也將擴大規模”  

  亞洲開發銀行7日發佈的最新經濟展望報告將東南亞地區2012年的經濟增長率上調至5.3%,顯示出該地區經濟的巨大活力。拉吉夫比斯瓦斯表示,東盟GDP規模預計將從2012年的2.3萬億美元上升到2030年的10萬億美元,在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中將産生一大批的跨國公司,已有的跨國公司也將擴大規模。東盟的跨國公司正在快速增長,許多東盟企業正在投資建立自己的區域經營網路,以從快速增長的新興亞洲消費市場中受益。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來,東盟企業在全球的對外投資激增,正大集團收購平安股份是這股浪潮中的一部分。《華爾街日報》8日的報道稱,泰國釀酒公司擊敗荷蘭喜力公司收購了新加坡星獅集團的部分股權,泰國國家石油公司(PTT)以更高報價迫使荷蘭皇家殼牌公司退出了對英國海灣能源公司的競購。

  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雲頂集團都在積極推進在歐美市場的投資。報道稱,東南亞一些企業坐擁雄厚的經濟實力,正在為迎接東盟經濟一體化這一重大機遇開始做準備。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