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經濟戰,中國承受力定比日本強?

時間:2012-09-17 13:50   來源:人民網

  因日本對中國固有領土釣魚島進行所謂“國有化”,中日關係再度降溫,由此引發的寒潮在經貿領域已經有首當其衝的顯現。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日前表示,日方的所謂“購島”(釣魚島)行為,難以避免地會對中日經貿關係産生負面影響。

  中國輿論中已出現用經濟制裁威懾日本的聲音,並言之鑿鑿:日本經濟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高於中國對日本。雖然中日經貿對峙對雙方都有殺傷力,但中國承受能力遠高於日本。然而,“打經濟牌必須慎重,要實事求是地評估兩國的承受力,理性客觀地對待這個問題。”近日,諳熟中日經貿事務的學者如是告訴人民網記者。

  經濟承受力——需客觀理性評估

  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始,日本經濟陷入長期蕭條,出口是其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動力。雖然歐美市場是影響日本經濟的最主要因素,但是對日本經濟而言,中國因素早已不可忽視。

  中國是目前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最大出口對象國。據日本財務省統計,2011年日本對華貿易和對華出口將分別佔日本外貿總額和出口總額的19.7%和20.6%。而日本在歐盟、美國、東盟之後,是中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

  有分析人士指出,日本經濟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高於中國對日本。雖然中日經貿對峙對雙方都有殺傷力,但中國承受能力遠高於日本。一旦中方啟動經濟制裁,可能引發日本經濟危機。

  而全國日本經濟學會研究員馮昭奎則告訴人民網記者,對日本採取經濟上的反制措施,理論上日本受到的影響大於中國。“但是所謂的‘承受能力’卻不是光用數字就能夠衡量的。”

  馮昭奎説,自2002年以來,在中日貿易中,中方一直處於逆差狀態,主要原因在於中日之間在生産領域內的貿易所佔比重較大。中日雙方的進出口産品層次不同,技術含量不同。日本處於産業鏈的高端,中國從日本主要進口關鍵的核心零部件,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如果進口受影響,産業鏈將面臨斷裂,對中國將産生損害。儘管中日之間的貿易結構正在逐步從垂直分工向水準分工方向轉化,但總體來看,日本在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産品方面仍佔優勢。

  調查顯示,2011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實際到位資金63.48億美元,同比增速高達49.7%,而中國實際吸引外資增幅為9.72%,與此相比整整高出近40個百分點。日本對華投資有力地支援了日本經濟的復蘇和增長,也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如果輕率地對日本使用經濟制裁,可能會導致在華日企撤離中國。

  “今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將自行控制在8%,對我們來説,是接近下線的。”馮昭奎説,而中國每年新增勞動力一兩千萬。我國已經進入加快推進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面臨著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複雜外部環境,不確定因素增強,如果經濟不能保持適當的增速,就業市場就會受到衝擊。“所以,打經濟牌必須慎重,要實事求是地評估兩國的承受力,理性客觀地對待這個問題。”

  稀土戰——不再是殺手锏

  在近日經濟制裁日本的諸多措施中,限制對日稀土出口是討論得最多的。不少人士表示,日本在稀土資源近期仍將倚重中國,因此中國可打出“稀土牌”。

  而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2012年1到6月份,日本從中國進口的稀土資源下降到3007噸,僅佔全部輸入總量的49.3%,半年內減少了50%。而在2009年之前,日本的稀土資源9成以上都需依靠中國進口。

  “在經濟制裁方面,中國是有教訓的。”馮昭奎認為,2010年,日本非法扣押中國漁船船長。中國雖然沒有公開承認使用了經濟制裁,但事實上中國暫停了對日稀土出口,當時給日本造成一時困難。“但其實困難主要是日本叫喚出來的,他們早就有備無患,存貨很多。”

  中國的稀土儲量只佔世界的三分之一,卻承擔了目前國際市場上90%的供應量。“國外也有稀土資源豐富的國家,而且有技術,這兩年裏他們把稀土生産搞上來了。”馮昭奎説,2010年中國限制稀土出口後,日本就重新研究了資源政策,尤其決定稀土及稀有金屬不能只依賴一個國家。如今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地的稀土項目,進展得都很順利。

  “而我們總説在稀土産量上有壟斷地位,但是現在其他國家趕上來了,我們卻沒有提高技術含量,升級産業鏈,在稀土産業競爭力方面大受影響。”

  馮昭奎認為,稀土已經制約不了日本,不再是一張牌。如果要採取經濟制裁措施,一定要吸取稀土教訓。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