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中國特色的“浪漫”擇偶

時間:2012-08-23 13:24   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紐約時報》8月21日文章,原題:有中國特色的浪漫 

  在中國,從一開始約會的“賭注”就很高:目的在於結婚,愛不愛沒關係。一位朋友最近在北京相親。他發現來的不僅有女孩,還有她媽媽。幾分鐘內,這位媽媽就連珠炮般提出幾個問題:收入如何?哪所院校畢業?有房嗎?

  在中國,浪漫通常會成為實用主義的犧牲品;約會往往會變成商業交易。父母們聚集在公園相互介紹各自的子女,單身俱樂部按擇偶要求——身高、收入和財産——來安排約會。對中國男性而言,成為完美伴侶意味著有車有房、高收入和高個頭。而女性須在27歲前結婚,否則就被打上“剩女”標簽。在北京從事剩女現象研究的記者羅希安雷克認為,“在中國,婚姻通常是一種聚攏資源的方式。”

  中國禁止包辦婚姻,但通過工作單位或家庭介紹對象的做法無處不在。誠然,過去30年這個國家經歷了奇跡般增長,但移風易俗絕非易事。儒家倫理強調婚姻須先要滿足社會義務而非個人渴求。獨生子女政策令這種期望愈加強烈。福利體系的缺失使年輕人被寄予養老厚望:娶誰嫁誰對整個家庭至關重要。26歲的溫州未婚女孩謝玉潔(音)在尋求愛情,但父母怪她不切實際。“現實社會講究的是金錢崇拜和物質主義”,她解釋説。

  有些女孩甚至花費數千美元參加“嫁千萬富翁培訓班”。雖然這是極端現象,但壓力確實存在。隨著中國七夕情人節的臨近,許多相親活動都在緊鑼密鼓地準備。在北京,數百名有本科學歷並交納數百美元年費的會員將參加某單身俱樂部的節日相親,四川某地將舉辦國際女兒節萬人相親大會……人們不僅要尋找迷人的微笑或愛情的火花,還要追尋金錢和締結連理的承諾。(克萊麗莎瑟柏格-蒙特菲奧,王會聰譯)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