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協作應超越“盟友”或“非盟友”

時間:2012-06-06 11:03   來源:環球時報

  俄羅斯總統普京今天起對中國做國事訪問,並參加上海合作組織元首峰會。這是他重任總統以來首次訪問中國,也被廣泛認為是他上任後首輪大跨度出訪的真正重頭戲。

  中俄關係自然成了世界媒體分析普京此訪的核心議題,幾乎無人懷疑它在普京的六年任期內將得到新發展。

  西方在同時壓制中國崛起和俄羅斯的復興,這從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俄的走近。僅僅從國際戰略格局看,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就像爐子上有一壺水,即使中俄不添柴燒它,都會有人“幫”著添柴。

  然而中俄關係不光是外力決定的,中俄兩國的戰略深層利益重合度高,兩國都有較強的政策延續機制,確保了中俄戰略合作一直沒有發生大的意外。過去二十年中國有過領導人交替,俄羅斯則經歷了三任總統,但中俄關係向上走的趨勢卻超級穩定。對於兩個相互完全獨立的大國來説,這的確很難得。

  “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這是中國對外關係中定語最長的之一。中俄不是盟友,但在伊朗、敘利亞等重大熱點問題上有了特殊的“協作”,現在看來,未來的這種協作只會增多,而且它已成為國際社會對中俄外交一項相當穩定的預期。

  中俄對相互支援和借力越來越不隱諱,這是對的。曾有過一段時期,中俄都擔心彼此走得過近,或者過於張揚彼此的走近,會消極影響各自同西方的關係。而實際情況是,中俄越緊密,西方越不敢小瞧它們當中的任何一個。

  中俄應把兩國全面戰略協作逐漸打造成國際關係的基礎塑造力之一。隨著兩國國力的不斷發展和恢復,兩國有能力阻止世界秩序的單極化,不讓西方大國當前對世界政治的主導繼續隨心所欲下去。

  重視發展中俄關係已經成為兩國領導層的跨代傳統,今後需把對方對本國重要性的認識向兩國精英和普通民眾層面進一步推進。而這項工作對兩國來説大概都非“舉手之勞”。

  中俄關係至少還有以下幾個問題和障礙。一是西方對兩國的知識精英都有較大影響,西方挑撥中俄關係不乏工具和手段。二是中俄的民間具體摩擦呈上升之勢,兩國目前靠大事化小來解決,依法公平處理的渠道尚不通暢,更未成為習慣。三是兩國彼此仍存有戒心,兩國社會對對方的不確定性都有一些想像。

  這三個困難都幾乎是不可消除的,發展中俄關係不僅意味著多搞合作項目,它的其中一個含義是增強兩國對彼此具體利益摩擦的承受力,以及兩國民間在冒出突發事件後,能從較為激烈的情緒很快恢復常態。

  中俄都有較長時間的輿論控制傳統,對兩國間出現的問題,喜歡低調處理。這種方式今後很可能失效。兩國應讓對彼此友好的戰略理性在民間真正紮根,出一次問題,讓兩國關係通過對其處理得到一次鞏固。

  普京是中俄把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進一步做實扎牢的機遇性關鍵人物,這次訪問有打開這個機遇大門的意義。希望他不負眾望,有能力把他對中俄關係的戰略性理解傳遞給俄羅斯社會。中國人也應抓住這個契機,將我國這一全方位的外交戰略屏障做面向未來幾十年的鞏固。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