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四次會晤將於今日進行。作為推動經濟全球化和國際治理結構改革的重要力量,金磚國家如何通過不斷強化合作機制以發揮更大作用被各界所關注。專家表示,隨著金磚國家在國際經濟政治上的合作面的擴大,具體合作機制也將日漸完善。
金磚國家(BRICS)源於美國高盛公司的投資概念,指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四個成長前景看好的新興市場國家,2010年12月吸收南非加入機制。近年來,金磚國家合作逐步加強,形成了包括領導人、外長、安全事務高級代表、常駐多邊機構使節、智庫、工商界、銀行、農業、統計等多層次、多領域的會晤和合作機制,並日益在國際上彰顯出重要性。
金磚五國分佈在亞洲、非洲、歐洲、美洲,都是地區經濟領頭羊。五國經濟互補性強,合作空間大。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市場受到較大衝擊,而新興經濟體間的經貿往來則增長迅速。2001-2010年,五國間貿易額年均增速達28%,增長了15倍,達到近2300億美元。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新興經濟體藍皮書》中指出,21世紀頭十年,金磚國家整體平均增長率超過8%,遠高於發達國家2.6%的平均增長率及4.1% 左右的全球平均增長率。金磚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2010年超過60%,其中,僅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就超過30%。金磚國家已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金磚五國人口近30億,是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磚國家作為消費市場的潛力將進一步顯現,由此帶來的經濟增長空間也會更為巨大。
分析認為,金磚國家經濟實力的上升,也給它們參與國際事務奠定了物質基礎,同時也給國際體系改革和國際關係民主化帶來契機。“金磚”也由最初的投資觀念照進了國際政治合作現實。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表示,五個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歷史文化背景的國家,他們走到一起的基礎是對於世界經濟秩序調整的共同訴求。
“因為經濟利益的需求聯繫在一起,進而逐漸産出共同政治訴求,這是非常合理的。”李海東説,它們通過一系列對於國際問題的共同聲音和行動,來保持新興市場國家作為一個集體,有利於推動國際體系朝著客觀、公平、平衡的趨勢發展。
分析指出,金磚國家的密切合作已成為推動國際秩序變革的重要力量,使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臺上擁有更大發言權。
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等框架內,金磚五國在糧食和能源安全、多哈回合談判、氣候變化、千年發展目標及國際金融體制等議題上密切合作,努力增強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和代表性,發揮了積極而有建設性的意義,得到了發展中國家的肯定。在金磚國家努力下,世界銀行通過2010年4月的投票額改革,金磚國家的投票權總額增至13.1%。
2011年,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三次會晤通過了《三亞宣言》,這為金磚國家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中國社科院副研究員林躍勤認為,金磚國家在國際政治與全球治理領域的合作日益增多,是有共同的利益訴求。“金磚國家均有較強的共識和協商合作,在謀求自身更多的發言權方面以及各國自身謀求的相對弱勢,客觀要求其合力求變。”
“只要未來美國等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治理格局不發生實質性的變化,金磚國家抱團求變的需求和前提就不會根本逆轉,其合作基礎就會相當牢靠,並會擁有愈加緊密的光明前景。”林躍勤説。
林躍勤認為,金磚國家之間的合作正變得越來越實。過去一年,金磚國家之間的交流與磋商空前增加,彼此間的貿易規模也迅速發展。各種領域的論壇與合作磋商依次展開,並逐漸多樣化、常態化、具體化和機制化,從虛到實不斷演化。
李海東指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一個國際機制和組織的發展也是這樣一個過程。隨著金磚國家在國際經濟政治上的合作面的擴大,金磚國家的具體合作機制也將日漸完善。(記者 吳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