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島戰爭”看英美關係裂痕

時間:2012-03-06 13:48   來源:新華網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日前發表題為《朋友如斯》的署名文章,作者巴德學院英國歷史與文學教授理查德奧爾德斯在文章中指出,隨著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30週年的臨近,南大西洋的緊張局勢再度升級。現在來回憶“馬島戰爭”似乎有點不同了:這場衝突通常被盛讚為美國總統羅納德裏根與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之間“特殊”關係的最高點。然而,美國當時的反應以及接下來改弦更張的企圖突出表明瞭,這一歷史關係實際上是多麼複雜,甚至是多麼難以駕馭。

  裏根1981年走馬上任時,撒切爾夫人已經在位一年半有餘。他們自稱是保守的精神夥伴。“你們的問題就是我們的問題。”撒切爾夫人在與裏根首次在華盛頓舉行會談時對他説,“如果你們要找朋友,我們隨時都在。”白宮新聞秘書詹姆斯S布拉迪之後開玩笑説:“只有鐵撬棍才能把他們分開。”

  然而,在“馬島戰爭”期間,看上去更有可能的是,撒切爾夫人會用同一根鐵撬棍擊打裏根。

  雖然多數美國人從未真正理解關於馬爾維納斯群島的紛爭,但對英國來説,阿根廷對這些受風侵襲的島嶼的入侵是嚴重的事情。

  面臨辭職壓力的撒切爾夫人原指望得到裏根的堅定支援,通過武力奪回這些島嶼。但相反,她得到的卻是美方有意的中立態度。“我們跟兩個國家都是朋友,”裏根總統輕描淡寫地説。真的值得參加那場他稱之為“又小又冷的一堆島嶼”引發的戰爭嗎?

  裏根用輕鬆的言辭掩蓋了一個戰略困境。美國與英國是長期盟友,但到了1982年,阿根廷的右翼軍政府成了美國在拉丁美洲的重要冷戰盟友。

  在入侵前,當時的阿根廷領導層曾問裏根的巡迴大使弗農沃爾特斯,如果阿方佔領馬島會發生什麼。沃爾特斯對他們説,英國會“吸氣,呼氣,抗議,然後什麼也不做”。

  當然,這一估計不正確。撒切爾夫人派了一支特遣部隊去收回這些島嶼的主權。而當裏根向撒切爾夫人施壓讓她不要發動戰爭時,她“深感震驚”。美國國務卿小亞歷山大M黑格在華盛頓、倫敦和布宜諾斯艾利斯之間穿梭數千英里,但未能説服有關方面達成協定。撒切爾夫人在唐寧街10號接待黑格時挂出了英國最偉大的戰爭英雄——惠靈頓公爵和納爾遜勳爵——的畫像,以此表明英國已做好戰爭準備。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