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很難忍受原油重上130

時間:2012-02-29 14:32   來源:觀點中國

  2011年2月15日,利比亞爆發大規模反政府抗議活動,18日反對派控制了該國第二大城市班加西,利比亞進入戰爭狀態。也正是從2月15日開始,紐約原油價格從83美元的階段性低點一路飆升,直到5月1日美國海豹突擊隊擊斃恐怖頭目本拉丹,原油像泄了氣的皮球,在不到一週的時間裏大跌14%。在原油市場,這種暴漲暴跌的例子非常多,離我們最近的,最典型要數2008年,原油價格一度衝至150美元,而後也曾跌至35美元。

  原油市場跟其他市場還有所不同,比如小到散戶投資者,大到高盛、摩根等國際投行,都是“原油資本”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對於國家來説,原油價格也存在非常大的博弈成分。去年6月中旬,美國失業率飆升,美聯儲連續下調美國經濟增速預期,美國市場對油價的高企怨聲載道。美國政府的行動自然不會遲緩,在白宮的極力干預下,6月23日美國聯合國際能源機構27個成員國採取聯合行動,宣佈將動用6000萬桶原油戰略儲備抑制油價,消息一齣,原油市場投機資本飛速撤離,到當天收盤時,紐約原油期貨價格大跌4.60%,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跌幅高達6.09%。

  始於2010年末的“阿拉伯之春”一直是影響原油價格的關鍵因素,今年自敘利亞和伊朗局勢成為焦點以來,原油價格的飆升更是顯而易見,因為原油的實際需求變化不大。據國際能源署的預測,歐洲2012年上半年石油需求或將減少4%,北美和中國等其他重要消費市場的石油需求將持穩或僅小幅回落。在歐洲整個經濟面臨衰退、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屢屢放緩之際,原油價格似乎並不存在更多的上漲理由,這就讓此時原油價格的上漲變得更加“技術性”。

  靠需求支撐的油價似乎並沒有反應在短期價格的方方面面,原油市場已經成為集消費、投資、投機、博弈等的一個綜合性角鬥場所。歐洲明明知道制裁敘利亞和伊朗對正處在債務和衰退漩渦之中的歐洲經濟是不利的,但德、英、法等對制裁則毫不猶豫。更長的時間來説,由這種“技術性”抬升的油價離階段性峰值不會太遠,去年美國干預原油價格是在紐約油價衝上110美元之後;如前所述,當時美國失業率和經濟數據均非常疲軟。個人預計,本次國際社會干預油價的“價格節點”可能不會高於130美元。據美銀美林預測,油價若上漲10美元,就會令石油消費國的國內生産總值(GDP)年度增幅減少0.1-0.5個百分點,尤其是美國,作為原油的主要消費國,雖然失業率和經濟數據近期都有所改善,但也很難忍受原油價格停留在130美元上方。

  原油上漲對於其他一些國家來説並不是一件壞事,比如時常可以“左右國際事務”的俄羅斯,目前普京正依靠原油出口的獲利提升國內的福利,而伊朗等國正忙著跟可以接受其石油出口的國家簽訂供油協議。如果制裁不起作用,北約還有一種方法,就是聯合干預原油價格,等油價大幅回落的時候,石油出口國的態度可能會産生一些變化。

  政治博弈對原油價格的作用比較積極,短期投資者不得不重視和持續關注,但這種博弈並不是影響油價的根本性因素,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對原油的需求基本不會停滯,原油價格的底部將因需求的趨勢性支撐而越臺越高。個人預計,2012年原油價格將很有可能重復2011年的走勢,第一季度使勁漲,第二季度迅速回落,第三季度築底,第四季度反彈。短期內出現年內峰值的概率不是很大,130美元的油價或許半年內就能見到。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