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留戀中國商品”會成為歷史?

時間:2012-02-29 13:28   來源:中國經濟網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幫助降低了美國的通脹,消費者降低了採購成本。這使得美國得以將利率維持在較低水準,以促使經濟更快增長。但是隨著中國工資水準的上漲,人民幣不斷升值,中國企業生産的商品成本持續走高。今年1月,中國出口美國商品價格同比上漲了3.9%,究其原因,是大宗商品價格在上漲。也有人認為,中國人工資的上漲以及人民幣的升值似乎是主因。(2月28日新華網)

  雖然目前中國經濟的降溫對出口商品價格增長暫時能起到一些緩解作用,但是中國已經達到一個很難遏制勞動力成本上升的發展階段。有人算過一筆賬,考慮美國相對較高的勞動生産率,廣州、上海等地工人工資,僅比美國一些人力成本低的州便宜30%。由於工資在總成本中佔約20%至30%,在考慮庫存和運輸之前,中國生産的商品只比美國生産的商品便宜10%至15%。

  導致中國出口商品價格上漲,也與美國自身有很大關係。眾所週知,美國政府一直在向中國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正如此,過去6年間人民幣在對美元升值28%。弱勢美元的確助力美國出口商的生意,但人民幣匯率走強和中國人工資、原材料價格上升,使美國消費者需要的商品價格上漲。

  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美國2011年進口了價值399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中國向美國提供了78%的鞋類商品、71%的領帶、55%的手套,50%的女士和嬰兒服飾,90%的家用拖鞋。美國一位鞋業公司的總裁認為,過去美國零售商壓中國企業降低價格比較容易,而現在這樣的局面已“顛倒過來”了,最終美國消費者將為此埋單。

  儘管如此,美國並沒有吃什麼虧,中國也沒有佔到什麼便宜。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美國把主要精力用於發展高科技産品,而把傳統的製造業、高新技術産業中的生産製造環節,甚至部分低端服務業大規模向外轉移到新興市場地區,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被納入由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所主導的全球分工體系和生産鏈條中。

  而中國為了推動出口貿易,加強産品競爭力,一方面出臺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吸引外資企業來中國投資,珠三角、長三角等沿海地區成為外資的投資“天堂”。另一方面對中國出口企業實施出口退稅政策,以降低出口産品的價格。特別是在進入21世紀以後,政府方面的政策不斷調整,退稅力度不斷加大,大大刺激了出口企業的積極性,推動了中國的出口貿易,同時這一政策也直接導致在美國出售的中國商品總體價格較低,甚至比中國國內售價便宜。

  回過頭看,美國通過廉價商品攫取了中國數十萬億的財富。按照美國摩根斯坦利公司的統計,中國出口商品1美元在美國零售價是4美元,其中,美國得到3美元,中國得到1美元,扣除折舊和進口原料後只有0.5美元,再扣除外貿中超過60%的外資企業,中國所得不到0.2美元,不足美國獲利的15分之一。

  據不完全統計,2002年至2010年,中國出口美國商品總額超過1.5萬億美元,為美國提供商品增加值超過5萬億美元,為美國社會提供了6.8萬億美元的商品,而中國從自己生産的商品中所得增加值只有0.24萬億美元。這種生意與其説是對外貿易,不如説是幾乎白幹,用一些人的話説,差不多就是賠本賺吆喝。

  過去,物美價廉的中國産品使美國家庭的生活成本大幅度下降,在美國人日常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説,美國人已經難以離開中國産品。然而,現在這一切都正在發生變化。隨著近年來中國勞動力工資不斷提升、人民幣升值、通脹壓力的加大,中國對美出口的商品價格將隨之上漲,美國人享用物美價廉的中國産品或許將成為歷史。(邱林)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