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認大屠殺史實,何談“友好城市”

時間:2012-02-22 13:34   來源:新京報

  據報道,日本名古屋市市長河村隆之在20日會見前來訪問的中國南京市代表團時,否認南京大屠殺,稱“1937年‘南京事件’發生時,正常的戰爭行為是不可否認的,這也是比較遺憾的事情,但所謂的‘南京事件’是不可能發生的。”此事引起中國民眾的極大不滿,中國外交部表示“南京大屠殺……鐵證如山,國際社會對此也早有定論。日方某些人士應該正確認識和對待那段歷史,切實汲取歷史教訓”。昨晚,南京宣佈“暫停與名古屋市政府間的官方交往”。

  的確,河村隆之的論調不值一駁。河村隆之在這之前也公開否認過南京大屠殺,但這次居然在官方場合、當著友好城市訪問團的面,否認大屠殺事實,有一種“挑釁”的意味,實在過分,難以容忍。

  河村隆之的“恣肆”,讓人們不得不思考“國際友好城市”應以何為本。國際友好城市關係作為城市間的外交活動,屬國家對外戰略與外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國際友好城市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興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5年昔日宿敵法國和德國發起了共建友好城市倡議,成為了國際上的範本。

  法德共建友好城市之所以成為範本,不僅是法德堅定地維護友好城市為“情感交流、彌合戰爭創傷”之宗旨,同時也鞏固于德國對二戰罪行的深刻反省。在德國,否認納粹大屠殺屬刑事犯罪。同樣,法國近年來也規定,對否認“亞美尼亞大屠殺”的言行入罪。

  中國自1972年建立第一對國際友好城市關係以來,至今已經在世界上129個國家締結了1817對友好城市。城市外交,開拓了城市之間的合作領域,相互借鑒了治市成功經驗,增進了人員交流。但這些成果均是基於友好城市的“情感基礎”,而尊重歷史、不傷害對方感情是這一“情感基礎”的核心。如果一邊傷害著對方城市市民的情感,一邊卻在高喊“友好城市”,如何讓民眾接受?又如何“友好”得起來?

  南京大屠殺是二戰結束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軍事法庭以及國際社會共同認定的事實,鐵證如山,不容歪曲和篡改。兩個城市“友好”了33年之後,一市之長還在大是大非的歷史問題上挑釁,這是可悲的,也是可怕的,如果輕描淡寫地應對,對兩個城市的人民以及未來是不負責任的。

  這一事件,也值得更多城市和官員思考——“友好城市”之間該交流什麼、如何往來。“友好城市”的名頭,不能被一些功利主義和短期利益所蒙蔽,把“友好城市”簡單理解成為兩地經濟往來服務的工具,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應堅守應有的立場。

  這已經不是河村隆之第一次公開否認南京大屠殺。如何對待這樣一個不尊重歷史、沒有底線的人——儘管已經是友好城市的市長,南京方面不知有無預先的研判?而研判的內容包括趨勢性的,如河村隆之不負責任的言行會否影響南京與名古屋友好城市關係;短期的內容則包括,每一個友好訪問團是否會遭遇類似的突發狀況,以及面對如此挑釁該怎樣理直氣壯地反駁和應對。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