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美國伊朗嘴上“鬥狠” 手“留有餘地”

時間:2012-02-01 10:11   來源:法制日報

  在伊拉克戰爭之後,因石油、文化、政治體制、歷史糾葛等種種原因,伊朗成為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主要對手。在美國眼裏,伊朗問題一解決,石油問題、伊斯蘭世界的一系列矛盾就會迎刃而解。與塔利班、朝鮮這些“區域性敵人”相比,伊朗才是美國真正的全球敵人。由於伊朗屢屢針鋒相對,美國與伊朗發生戰爭的“疑似臨界點”不斷出現。以致早在2007年前後,戰爭預言就不斷出現。

  新年伊始,雖然美伊爭端似乎近於白熱化,但如果不出大的意外,這個衝突將是“茶杯裏的風暴”:看似波濤洶湧,實則翻不了船。

  伊拉克戰爭給美國人的教訓

  預測美國和伊朗戰爭的後果,世人馬上會聯想到伊拉克的情況:戰爭造成雙方人員傷亡慘重,軍費投入巨大,而且最為棘手的是,在伊拉克留下了一個甩不掉、修不好的大“泥潭”。如果説當初發動伊拉克戰爭時,美國民眾支援布希政府斷然出手,但恐怕很少有人能想到後果竟是如此地不堪收拾,借用一句中國俗語,恰似“豆腐掉在灰堆裏,吹也吹不得,拍也拍不得”。民調顯示,主張對伊戰持反思態度的美國民眾不在少數,即使是那些布希政府戰爭政策的“鐵桿”支援者,也認為戰爭的實際情況“超出了預想”。

  反思的效果,將直接體現在美國民眾對於伊朗問題選擇“是戰是和”的態度上。可以斷定的是,倘若美國政府提出對伊朗宣戰的動議,伊拉克戰爭的困境將成為阻止其啟動戰爭機器的最大阻力。在伊拉克困局得以根本改觀或者至少對國內民眾作出具有説服力的交待之前,對伊朗宣戰如何在國會獲得支援,將是美國總統奧巴馬的一個噩夢。不僅如此,不要忘記:奧巴馬正是憑藉著選民對於布希戰爭政策的厭煩,大打“改變”牌才入主白宮的。根據美國政治規律,從來不會有兩任連續的“戰爭政府”,否則國庫開支、軍人家屬都不會答應。依照奧巴馬的從政風格,他不大可能成為第二個布希。

  如果説上述政治因素是白宮需要充分考慮的,那麼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務必在軍事上更加慎重考慮的因素,則是伊朗的軍事實力,特別是其核技術。伊朗核技術水準究竟如何尚不明確。軍事家在制定作戰方案時,對確實不掌握的敵情“可以暫時忽略”。但是,核武器不像常規武器,伊朗擁有核武器的可能性即使是萬分之一,即使它沒有能力將核武器投送至美國本土,也註定它不會成為伊拉克第二。核軍備是美伊衝突的根本原因,也是防止美伊走向戰爭的根本制約。

  伊朗言辭尖銳卻無意求戰

  長期以來,美國對伊朗不時進行指責,並多次聯合其他國家舉行針對伊朗的軍事演習。對此,伊朗均給予強硬回擊,其言辭尖銳程度令人咋舌,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引發許多人對“戰爭一觸即發”的聯想。

  最引人側耳的言辭“交戰”,圍繞著霍爾木茲海峽進行。去年12月27日,伊朗副總統拉希米警告,如果西方國家對伊朗石油出口進行制裁,伊朗將對霍爾木茲海峽進行封鎖。伊朗海軍司令哈比布拉薩亞裏更是放言,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比喝杯水還容易”。為了顯示其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的決心和實力,伊朗海軍1月初,在該海峽相繼試射了遠端地對艦導彈和新型中程艦對空導彈。

  目前,世界上近40%的石油和數量可觀的天然氣,都是經由霍爾木茲海峽輸往全球各地。霍爾木茲海峽在國際航行的戰略通道地位,決定著封鎖行動將是一場巨大的國際事件,波及世界上諸多國家的利益。不僅如此,根據海戰法,海上封鎖必須有效,否則不具有法律效力。也就是説,口頭上聲稱的封鎖或者象徵性的封鎖甚至不具備徹底阻斷能力的封鎖,不僅在軍事上是軟弱的,在國際法上也將站不住腳。美國方面聲稱,霍爾木茲海峽航行自由關係美國的重大利益,不能容忍伊朗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否則將視為伊朗對美宣戰。伊朗領導人深知,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即使一開始像“喝杯水那麼容易”,如果貿然喝下去後就會變成“苦酒”。

  不管伊朗領導人多麼信心滿滿地宣示武力,從伊朗民眾的心理看,雖然對美國極度不滿,但要真正投入一場勝算不大的戰爭,甚至接受近鄰伊拉克戰後的那種亂局與慘狀,確實需要痛下一番決心。

  美國總統奧巴馬于去年12月31日簽署了對伊朗中央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進行制裁的法案,但同時還保留了在120天內取消法案執行的權利。就在奧巴馬簽署制裁法案的同一天,伊朗首席核談判代表賈利利表示,“對於針對伊朗的任何威脅,將給予堅決反擊”,但同時亦聲稱,伊朗與有關各方核談判的大門依舊敞開。這表明,雙方在嘴上“鬥狠”時,手下都“留有餘地”。

  生活中,人們在爭議時發出激烈的言辭,有時意在警告與威懾,表面的言辭越是尖銳,背後的意圖越是想避免“真打”。國與國亦然。

  美伊之外的力量博奕惹關注

  除美國之外,可能將伊朗捲入戰爭的潛在因素還包括以色列和歐盟。以色列雖多次放話,攻打伊朗已為時不遠。但美國的中東政策決定了它必然會扼住以色列的戰爭機器,至少不會讓它去挑起戰事。這一點已被海灣戰爭所證明,不管當年伊拉克如何向以色列發射“飛毛腿”導彈,美國人也不讓以色列“亂動”。至於歐盟,其組織模式和議事規則決定了它不是一部機器。法國、德國以其各自名義參戰,則必然離不開美國的號召;也就是説,如果美國不帶頭,法德兩國不太可能對伊朗動武。

  此外,中國、俄羅斯也是制約美伊衝突極度惡化的重要力量,對於中俄兩國來説,出於戰略利益和外交運籌,伊朗也不能像伊拉克那樣,可以任憑美國動武。

  2012年,世界將仍不太平或者很不太平,但是美伊真正開戰的可能性,尚屬微之又微。(江渚上)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